當下(Now)(0246):企業說法之35

 

 

從認定與立場中,釋放工作關係與組織動力

 

 

仁 厚

 

 

 

有位哲學家說: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是「名詞問題」!

 

誠然,所有「名詞」的背後,都有一套的認定與意義詮釋的過程,如果沒有回歸到「名詞」的本質深度來看待它,而是只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認定時,則會有各個不同意義的詮釋,也因此衍伸了不同的立場與認定。因此,在組織運作的過程中,就會有本位主義的問題產生;而組織中的溝通問題、內耗問題,或是俗話說的「屁股指揮腦袋」的問題,都是由這「名詞問題」衍伸出來的。

 

多年前,在一家上市企業中,董事長一直強調:總管理處的幕僚單位是企業「僕人」的角色。董事長的用意是要幕僚單位以服務的角度代替管控;但是,在強調「僕人」角色的過程中,各單位開始出現不同的解讀。

 

有些事業單位說:「你們是僕人,所以主人交辦任務你們才去辦。我們沒有要求你們辦的,你們不要管。」有些總管理處的人員則認為:我們是僕人,代表的是矮人一截,所以只要做好眼前的事就好;沒有交辦,就不必要沒事找事做。

 

逐漸的,因為事業單位急於眼前的業務與績效,幕僚單位為了贏得「主人單位」的欣賞、或是避免衝突,大多只著眼於短期有成效的事物或是事業單位要求的事項,對於健全組織發展的長期項目與整體績效整合的基本面,就沒有人關心與下功夫經營了。結果,幾年下來,整合性規劃與改善的長期發展之組織機能被忽略了。而當業務機會來臨,需要急速擴張的時候,由於缺乏整體規劃與整合功能,因此就會碰到危機了。

 

這個案例中,主要的原因是把企業整體服務的僕人精神,當成對其他事業單位服務的僕人角色,因而失落了「僕人精神」的深意,只有注意到實體層面有形的工作事項,忽略了深層內涵無形的精神意義。在企業與各種不同形式的組織中,都會有類似這樣的案例。

 

 

與上述類似的案例,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幾乎都是被「名詞」的定義與認知困住了,正好印證了佛法中《金剛經》的一個重要內涵──「凡所有相皆是牢籠」!

 

要從「名詞問題」的牢籠中跳出來,釋放組織中的工作關係與組織動力,必須要掌握「名詞」的本質深意,不被其外在的形象與意義所束縛,也如同《金剛經》中的另一個重要內涵──「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看見的事務,不被它們的外在形象、形式所束縛住了;而是了解這些事物呈現的形象、形式背後的本質,掌握了事務本質的內涵與動力,則我們的心靈就是自由、不受束縛的狀態。

 

舉個例子來說,在推展「合作學習」的彰化師大陳瓊森教授,在中學的物理課程中,教導學生們認識「密度」的概念的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釋放心靈自由,不受「名詞」束縛的例子。

 

在課程開始,他並沒有直接從「密度」的名詞概念做解說,反而先用了十個體積相同、材質各異的三公分立方體,材質有寶麗龍、木頭、鋁、銅、鉛、石頭……,然後再用錫箔紙把這些立方體包起來,使每個立方體在外觀上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然後,陳教授讓學生們分組,並把這些立方體拿來玩一玩、摸一摸、秤一秤,按重量排序,並猜一猜它們是甚麼東西。

 

經過一番討論和記錄,等到學生們對這些立方體的關係有感覺的時候,才告訴他們這個重量與體積關係的感覺就叫「密度」。然後,才揭示更嚴謹的公式:密度=重量÷體積。

 

 

由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人與人溝通的重點是對事物的內在體驗,對體驗相近的感覺一出來,溝通就順暢了。如同學生對密度的本質有了感覺,學習與應用就變得活潑了。而「密度」的名詞或溝通中所描述事情的「名詞」,只是為了人與人之間可以精確的描述同樣的感覺與體驗,而應用的工具。

 

然而,我們常見的學習與溝通上的情況,卻不是從體驗到相同的感覺開始,來確認對「名詞」的意義與了解。反而是,常常用各式各樣的「名詞」、「定義」開頭,讓溝通與學習纏繞在名詞定義之間打轉,失落了啟發溝通對象對這些「名詞」、「定義」的感覺,以及連結他們內在世界的體驗、經驗的演化過程,因而造成了溝通與學習的障礙處處可見!

 

所以,要從認定與立場中釋放工作關係與組織動力,需要跳脫名詞、認定、立場所形成的思維牢籠。要從深一層的本質、內涵、動力的層面,啟發自己與工作夥伴們了解,感覺與體驗連結的演化過程。有了這一深層的感覺連結,則名詞、認定、立場就由束縛的牢籠變成可以運用的工具。工作關係,就可以由順暢的溝通關係中釋放出來;組織動力,也就不會受困於本位主義了。

 

你最常受困的「名詞」是什麼?在你的組織中,哪些認定、立場經常成為組織溝通的障礙或困擾?這些名詞、認定、立場的本質是什麼?

 

你有過哪些實質經驗的體驗?或者是你從哪裡得到本質內涵與動力的感覺?那是什麼?

 

經過這些反思,你覺得要釋放工作關係與組織動力的關鍵一步是什麼?第一步你要做什麼?

 

 

(原載圓智天地第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