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心理分析》

 

蔡稔惠台北工專教授

 

謝謝許多在座的老師,我把此次主講的教授都當作是我的老師。我之所以上來,一方面是因為我認為以具體回饋表達感謝是很重要的,我覺得需要表達我的感謝;另外一方面是受到我們主持人的鼓勵,因此想讓大家聽聽不同的東西。

 

我不是學科學的,我是從事心理治療的,是心理輔導工作者,目前在台北工專任教。我想從我的角度來談,順便也提一些問題。昨天我私底下和陳國鎮教授談過,我從事十幾年的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工作之餘,我也很有心想從事統整的工作。尤其是兩年前,我受了很大的刺激,因為有一次我們請了一位美國來的心理治療工作者,他的學派叫做LifeEnergyTherapy(L.E.T.)。這位先生用了很多中國的東西,特別是用了很多很多陰陽的東西。這給我很大的刺激,居然有人跑到我們家門前來教我們自家的東西!當時在座的心理衛生工作者都不懂,都相當崇拜他──當然這種虛心的崇拜原無可厚非,但是就給我很大的刺激。因此,我這兩年就許願要回到自己中國來學,因為我曾經是歷史系的,所以有這些背景。這兩年我就虛心下了些工夫,開始學禪、學佛、學氣功,所以我慢慢地看到統整的東西。我自己再從心理治療工作者的立場上來看,我是從調息、調身、調心、調靈這樣的四個步驟來著眼,跟剛才這位先生的模式很類似,這當中我也慢慢地看到了一點點問題,所以我想請教各位,這也是我今後想要探究的一些東西。

 

譬如學打坐的問題,我今天下午起碼聽到三次「走火入魔」。平日也常常聽人說打坐會走火入魔。為什麼打坐會走火入魔?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我做了一個滿大膽的假設──追求宗教,不管是佛教或基督教,追求心靈的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是現代心理治療所達到的層次就可以處理的,當然民俗信仰更不用說了。如果「走火入魔」的情況會產生的話,並不是禪不好,會不會是過程當中心理治療可以處理的沒有做,所以他在打坐當中會有回歸過去的因素在裡頭,以致掉入過去的糾纏中,所以才會走火入魔──這是一個角度,我想可以如此解釋,當然不能就這麼簡單解釋。

 

剛才劉教授提出用感性、理性和覺性三個角度來看,而在我們心理治療也有類似的東西,容許我用透明片很快地寫出來。我們有所謂的「A、B、C」模式,A就是Affection,相當於感性,是處理feeling和emotion的;B就是Behavior,屬於「行」,也就是「行為」;C就是Cognition,相當於認知、理性的東西。另外我現在又跟老師學,所以又加了一樣:P──Physical的東西。最近我還常出國學習,我們很強調整個生命過程就在你的body上,所以你的body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是你成長的過程。我想禪要打坐、練氣功,這許多微妙的東西就是我要統整的。剛才劉教授講了很多,但很可惜沒有把心理治療、精神醫學擺進去,這裡面有很多很豐富的屬於人的心啊、靈啊、甚至魂的東西,而不是單單純純的認知心理學的東西而已。精神醫學跟心理治療學有很多東西往往都被忽略了,沒有擺進來。

 

現在我回到剛才劉教授講的屬於佛學的「即、行、圓」上,而我們心理治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我們國內比較常用人本心理學派CarlRogers的client-centered的理論,裡面較常用到所謂心理治療的真諦是什麼、標的是什麼,通常叫做self-actual-ization,也就是「自我實現」。如果以我自己所學的一個學派,叫做TA的理論──TransactionalAnalysis。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第一是intimacy,親密。第二個是spontaneity,就是自發性,回歸原始;第三則是atounomy,自主性。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所要追求的最重要的是interpersonal,也就是人際的東西。另一個是intrapersonal,也就是我們不要只忙著看和別人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回到自己內心來看──也就是要反觀自性,看自己內在的東西,當然是透過physical來看。所以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是劉教授剛剛提到的「即」字,我用心理治療的觀點來說,就是hereandnow,也就是要強調「此時此地」。所以「禪」是什麼?當下了悟就是「禪」。我慢慢體會到心理治療和我們東方的佛學、中國的禪可以連結在一起。我就講到這裡,謝謝!

 

陳昌祈副教授:

「回到自己內心來看」,是的,從現象界的任何地方我們都可以歸元,回到自己的本心上來,也就是追溯到「知覺者」的地方。謝謝蔡教授的心得。還有沒有其他朋友想藉這個機會提供心得?沒有的話,現在我們請陳國鎮教授公開回答一下「石頭會不會成佛?」的問題,因為有不少朋友對這問題有興趣。

 

陳國鎮教授:

沒想到節目進行到最後,要來談石頭,這問題本身很有意思。其實一問這個問題,就已落入思惟的領域中,所以會產生困擾。我們怎麼能成佛?有些人會說:「要成佛就必須打坐」。可是馬祖道一非常認真地打坐,卻被他的師父南嶽懷讓禪師當頭兩句劈醒。何況我們再怎麼打坐,也沒有石頭打坐得那麼安定而完美。那麼人能修成佛,石頭何嘗不能修成?也有些人說:吃素,比較不殺生,造業少,就容易成佛。可是牛一生吃素,難道所有的牛都會比我們先成佛嗎?很多類似的問題常常會發生。

 

這位先生問:「石頭會不會成佛?」當我們有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會出現些什麼東西,其實是很複雜的。因為所謂的公設或假設,你已不知放了多少在裡面:一個是「石頭」,一個是「佛」,一個是「會不會成佛」,另外一個是「眾生」。如果這些東西你都覺得是可以劃分的,而且已經把它們分開來,然後你又問:「石頭會不會成佛?」事實上,你自己就在做矛盾衝突的心理鬥爭。因為你既要分開它們,又要把它們合在一塊。各位懂我的意思嗎?就是你硬是分成「佛」和「石頭」,你先把這兩者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對象,然後又要把它們合而為一。這樣又分又合的相悖心理就產生了衝突,這也是問題的來源。所以只有當你回頭看清楚什麼是石頭、什麼是佛,到那時候,也就沒有石頭、沒有佛這些困擾了。謝謝各位!

 

陳昌祈副教授:

我們難得有這個機會共聚一堂,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或者有沒有什麼心得想要讓大家分享的?好,最後請本基金會梁董事長來做結論。

 

梁乃崇教授:

不要這樣講。我們這個研討會開了兩天,到最後還有滿多人是很難得的。因為我們一般科學研討會,到最後的時候通常都只有小貓兩三隻,所以今天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這表示我們的研討會辦得還不錯。今天我們要談的就到這裡,大家如果對這次研討會還有意見的話,請各位寫在剛才發的那張白紙上,再交到外面櫃台那裡去。我現在想簡單地問一下:像這樣子的研討會在座的各位是希望我們以後繼續辦呢,還是說不用再辦了?如果你還希望來參加,而且覺得如果不辦就非常可惜的人請舉手……喔!很多,我想我們不要數了。如果覺得這樣子的方式是浪費時間,以後不需要再辦的,也請舉手。噢,沒有,這表示我們這樣子辦還是很值得的。如果各位覺得「圓覺文教基金會」這種努力是值得的,我們可以想辦法以後再辦第二屆、第三屆……;不過我不知道是要一年、還是兩年舉辦一次,因為辦一次也非常地辛苦。最後非常希望各位能給我們幫助,包括經濟上的還有精神上的都很需要。好!謝謝各位。

 

陳昌祈副教授:

我們這兩天的研討會就到此結束,現在我們鼓掌感謝那些幫助我們、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一些朋友,也謝謝大家熱心參與,使得本次研討會圓滿完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