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時間

 

梁乃崇

 

「時間」是面對變動事件時所感覺的先後秩序,是變動世界才有的現象。

「時間有寬度」 是由本文首先提出的觀念,宿命通可用改變 「時間寬度」來解釋。

拉長「時間寬度」, 才有可能從「現在」逆向進入「過去」。

 

摘要:

「時間」是人人關心的問題,因為它也就是壽命。無論是佛學還是科學,關於「時間」皆有豐富的闡述,佛學善於描述長時間,科學則擅長處理短時間。然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卻是一個難以說明的問題。本文認為「時間」是面對變動事件時所感覺的先後秩序,是變動世界才有的現象。其次再探討「時間寬度」。「時間有寬度」是由本文首先提出的觀念,宿命通可用改變「時間寬度」來解釋。至於「時間」是否可逆,科學述說的「時間逆向」是事件秩序的反轉,並非真實的「時間逆向」;惟有拉長「時間寬度」,才有可能從「現在」逆向進入「過去」。通過以上的探討,我們對「時間」將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正文

本文分成四點來討論「時間」。第一、比較佛學和科學的「時間相」。第二、探討「時間」的本質是什麼?第三、介紹「時間寬度」。第四、「時間」是否可逆?

 

第一、比較佛學和科學的「時間相」

「時間」是每一個人都要接觸到的問題,沒有一個人能脫離時間的影響,除非他修行成道超出輪迴,才不受時間的控制。對佛教徒而言,「時間問題」即「生死問題」,所以「時間」是佛教徒必須面對的大問題;就科學家而言,「時間」當然也是重要的問題,不需再多所描述。現在比較一下,從佛學的觀點來看時間的相貌如何?和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時間的相貌又如何?

我們從「宇宙時間」、「人壽」、「時間單位」和「時間快慢」等四方面來比較二者的「時間相」:

 

(一)宇宙時間

佛學有三種宇宙時間,即「有始有終」、「有始無終」和「無始無終」,分別屬於化土、報土和常寂光土的世界。人的世界屬化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屬報土,佛的一真法界則屬常寂光土。「有始有終」的宇宙時間表示這個世界有一個開始和結束;「有始無終」表示有開始但無結束,這個世界會永遠延續下去;「無始無終」則表示這個世界沒有起始點,也不會結束。

科學的宇宙時間以「霹靂說」而言,宇宙是從一個大爆炸開始的,最後我們的宇宙是會消失的。地球現在的年齡約四十六億年,宇宙現在的年齡約二百億年,何時消失沒有人知道,但科學仍相信宇宙以毀滅結束,所以這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宇宙時間觀。

 

(二)人壽

佛學裡有「增劫」和「減劫」兩種情況互相交替。在增劫中,人壽最高可至八萬四千歲,之後即轉變為減劫。在減劫中,人壽最低至十多歲,之後又轉入增劫,週而復始。目前人類在減劫中,人壽約百歲。

科學亦認為人壽約百歲左右,最長可以到一百二十歲,這是有案可考的人瑞年齡,沒有增劫和減劫的想法。所以佛學在「宇宙時間」和「人壽」方面遠比科學廣大豐富。

 

(三)時間單位

在佛學中,計量時間的單位有阿僧祗劫、大劫、中劫、小劫、年、月、日、時、刻、分和剎那等。「劫」是非常大的時間單位,已經不能用地球繞太陽來計量,而是以世界的成、住、壞、空來計量。「剎那」是最短的時間單位,約等於0.6秒(另有一說等於0.0133秒)。

科學計量時間則有世紀、年、月、週、日、分、秒、千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micro-sec.)、十億分之一秒(nano-sec.)、10-12s(pico-sec.)、10-15s(fento-sec.)等。百萬分之一秒(10-6s)是個人電腦的運算時間單位,由此可知10-6秒是現代生活的一部份。10-15秒(fento-sec.)則是原子軌道電子的運轉週期,科學有辦法測量如此小的時間,真是難得。佛學擅長大時間,科學則擅長短時間。

 

(四)時間快慢

在佛學中,時間是有快慢的,所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佛經上記載,天的層次越高,時間就越慢;反之則越快,低到地獄就「度日如年」了。阿鼻地獄更是一念生,一念死。

科學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未發表之前,時間沒有快慢差別,其快慢是一致的;「相對論」發表之後,科學界才接受時間有快慢之別──觀察者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時,他的時間會慢下來,也就是時間有快有慢了。這個觀念的產生比佛學慢了兩、三千年。

 

第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是真實存在的,但卻又相當抽象,至少比「空間」要抽象。提到「空間」我們可以很容易指一個箱子說它是空間;但如果要指出什麼是「時間」,就非常地困難,我們沒有辦法指著手錶、日曆說它們是時間,因此「時間究竟是什麼?」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為探究時間是什麼,我們先假設一個狀況: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靜止不動──地球不自轉,也不繞太陽公轉;汽車、飛機和輪船都靜止不動,鐘擺和音叉也不動;人的身體不動,心臟不跳;甚至人的心思不動,念頭不起,心靈也全部靜止不動──這樣完全靜止不動的世界有時間嗎?

我的答案有兩個:一個是「時間沒有了,不存在了」;另一個則是「時間也靜止不動了,人不老,世界不壞,時間永恆了」。

我們先從第一個答案談下去:靜止的世界,時間沒了;反過來說,變動的世界就有時間嗎?假如變動的世界就有時間,我們必然要問:為什麼變動的世界有時間?為解答這個問題,設想發生了三個事件,1事件、2事件和3事件──靜止的世界當然沒有事件發生,只有在變動世界才有事件發生──這三個事件會給我們一個先後秩序的感覺:1、2、3。這先後秩序的感覺是非常穩固的,不可能錯亂成3、1、2或2、3、1等情況,更不可能形成三者不相關、沒有先後秩序的情況,而是給我們一個非常確定的1、2、3的先後秩序之感,此「先後秩序的感覺」即是「時間」。因此「時間是什麼?」、「為什麼變動的世界就有時間?」可以如下解答:當面對變動世界所發生的事件,產生一種先後秩序的感覺即是時間;靜止的世界沒有事件發生,因此沒有時間。

學佛的人會打坐,打坐要將心靜下來,開始讓念頭減少,減少到一個程度以後,心裡的念頭就可以數了。如同前面所說的事件,可以數起來的第一個念頭1,再起來一個念頭2,又再起一個念頭3──這些念頭一樣會給修行人一個先後秩序的感覺,這時修行人就有時間;但是倘若修到一念不生,就無從產生先後秩序的感覺,於是他的「心靈時間」沒有了,得不到先後秩序的時間感覺,這個狀態就是《金剛經》上面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過去1、現在2、未來3是一個先後秩序,當一念不生時,也就沒有1、2、3;1、2、3都沒有了,何來1、2、3的先後秩序?所以「三心不可得」,也就是「沒有時間」了。

我們再從第二個答案來看,在逐漸趨近靜止不動的世界裡,事件1、2、3發生的頻率緩慢下來,其時間亦越來越慢,壽命也愈來愈長,所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在越來越靜止不動的趨勢下,如達到完全靜止不動的極限狀況,事件1、2、3亦緩慢至不再發生,時間也就跟著慢到完全靜止不動,此靜止不動的時間不就是「永恆」嗎?

因此,「沒有時間」與「時間永恆」全都源自於「完全靜止不動的世界」,可以說是同一個,我們沒有辦法區分其間的不同,這個情況類似「慣性質量」與「重力質量」之無法區分。對一個坐禪的修行人而言,當一念不生時,他的心靈就會達到完全靜止不動的極限狀況,於是他的心靈時間與「永恆」相通,也與「無」相通,由此也可知佛學的「無」與「永恆」是同義的。現在套《金剛經》的句法:「所謂時間,即非時間,是名時間」,我們可以詮釋為:「時間」若等於「沒有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即心靈達到完全靜止不動的極限狀況,所體悟的時間是「永恆」與「無時間」相等,這才是時間真正的本質。

 

第三、時間寬度:

 

時間從「過去」到「現在」再往「未來」進行,過去的消失了,現在的正存在,未來的尚未發生。「現在」這個時間點應該是有寬度的,縱使寬度非常小,小至10-15秒,仍然是有寬度的。「現在」不停地向未來推進,也帶著「時間寬度」向未來推進(如圖虛線部份)──在「時間寬度」內都是「現在」,現在的正存在,而不是已消失,也不是尚未發生。同一「時間寬度」內所有發生的事件均持續存在,直至超出現在的「時間寬度」之外進入過去才消失;未來的也因進入現在的「時間寬度」之內而存在。此外,在「現在」這個時間寬度內雖然沒有過去和未來,但其中的事件仍然有一個先後秩序,此先後秩序不同於過去和未來,而全是現在,是存在於現在中的先後秩序,也可以說在這個「時間寬度」內的過去不消失,未來的已經來了。「時間寬度」是一個存在的事實,事實當然可以用一個實例來說明。例如我們乘飛機的時候,座位前有一句話:

如果看完這幾個字要一秒鐘,而「時間寬度」也是一秒,我們就能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假如「時間寬度」是十分之一秒(如圖虛線部份),我們只能得到一個「請」字的意思,其他部份如「坐定後,」則屬過去而消失,「繫安全帶。」則是未來尚未發生,所以得不到整個句子的意思。假如「時間寬度」是百萬分之一秒,那麼連一個字的意思都無法了解了。現在大家都可以了解整個句子,表示大家的「時間寬度」超過一秒,當然也証明有「時間寬度」的事實。

人類的「時間寬度」有沒有公定的大小?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時間寬度」沒有標準規格,它是隨人主觀認定的,各人不盡相同。每個人也沒有固定的「時間寬度」,常常同時在用很多套長短不等的「時間寬度」,並且隨各人主觀的調整而改變,非常複雜。一般人的「時間寬度」大約分佈在一百年至一剎那之間,可調整的範圍也相同。例如:王大任先生(虛構)在1960年1月1日出生,今年1992年,他是3 2歲,我們認定從1960年的嬰兒到今年32歲的青年都是同一個王大任,而不是不同的人。以後到2060年時,他已是一百歲的老翁,我們還是認定他是同一個王大任──這種認定,要基於「時間寬度」是一百年才講得通。其實從嬰兒到青年、再到老翁之間的差異非常大,但我們還是認定他是同一個王大任──這充分顯示「時間寬度」的主觀性。如果王大任先生也來參加研討會,今天一天的節目可視為存在於同一個「現在」的單元裡,即今天一整天被視為在同一「時間寬度」裡,因此今天研討會的時間寬度是一天。當然也可以把一節演講作為一個「現在」單元,作為一個現在的「時間寬度」,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足以顯示王大任同時有數套「時間寬度」在使用。

「時間寬度」既是一個可以主觀調整的數量,我們若拉長「時間寬度」,則可將原來視為「過去」和「未來」的事件都納入「現在」,因此會使我們「回到過去」和「進入未來」。同樣的,若將「時間寬度」縮短,現在的事件也會「成為過去而消失」或「成為未來而尚未發生」。假如我們能將「時間寬度」拉長超過一生的壽命,則「前世」和「來生」全成為「現世」。因此知宿命和來生是輕而易舉的事,其輕易的程度,與一般人能知昨天的事和預知明天一樣。所以宿命通並不困難,困難在如何將「時間寬度」拉長超過一生壽命而已。佛法行者,修定修靜,心念漸慢,因此「時間寬度」亦漸長,拉長「時間寬度」只是心念減少的結果,也可以說宿命通是心念漸少漸靜的結果,並沒有太多神秘難解之處。

 

第四、「時間」是否可逆?

一般科學上講時間可逆的時候,常舉一個例子:一個杯子掉到地上打碎了,若把整個過程拍成電影,然後把影片倒著放映,我們就能看到一個破碎的杯子自動聚成一個完好杯子的過程,他們認為這過程代表「時間的逆向」。另外一個例子,若把人從老年變成少年,少年變成嬰兒,嬰兒再變成胎兒,這樣的過程也稱為「時間倒流」。我認為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因為這樣的過程並沒有使我們的先後秩序的感覺改變,仍然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秩序,除非改成未來、現在、過去的秩序,才稱得上是「時間倒流」;倘若只是從老變少而已,其實並非「時間逆向」。想要「時間逆向」,可從拉長「時間寬度」著手,當「時間寬度」擴至過去,即是從現在回到過去,這才是真正的「時間逆向」。佛學中的宿命通,是一個「時間逆向」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