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善逝

 

 

梁乃崇教授

 

 

※臨終修行對消除業障特別有效

 

談到「臨終修行」,我有兩個想法:第一個想法是每個人在臨終時都會做總檢討,也就是對自己這一生做一個很快速的回顧與檢討,那是很自然的現象,所以可以用來做為「臨終的修行」。話雖如此,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利用臨終的總檢討來修行,因為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臨終並不是一瞬間的事,有些人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去世了,但也有的人可以長達一年,而一般人則大概是一、兩個禮拜。這麼說的意思是:我們平常就要修行,但在臨終時還可以加強修行。臨終修行對消除業障而言,效果特別明顯。

 

※死亡的真實狀況就像搬家

 

第二個想法就是:死亡的真實狀況是怎麼回事?關於這一點陳教授把所觀察到的經驗作了一個描述(因為很多人請他看,所以他看了很多),他發覺所謂「死亡」,根本就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倒像是「搬家」一樣,就像一個人住的房子太破舊了,需要換新的房子。而在搬離之前會把家裡的東西收拾、整理、打包,然後才搬到新的房子去。這個整理、打包就是總檢討嘛!所以「臨終的總檢討」是很自然的事。

 

所謂的「整理」主要是指把記錄的內容濃縮成「原理」、「觀念」,形成一個完整的智慧體系。而未「整理」的瑣碎事物屬於原始「記錄」,數量極其龐大。臨終的人要帶走的是「智慧」,不是「記錄」。所以,陳教授不認為我們忘掉前世的事情,是因為喝了孟婆湯的緣故;而是那些原始「記錄」本來就要丟掉的,就像我們搬家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不要了,就把它當垃圾丟掉一樣,只有貴重的、有價值的東西才會整理帶走。因此,那些瑣瑣碎碎的事物記錄,像哪一天我和誰見過幾次面啦……等等,本來就是要丟掉的。

 

這樣的說法比較合理,但是我們好像又很羨慕那些能知道前世瑣瑣碎碎事情的人,其實只有很少數的人能把「記錄」帶回來,大部分的人是把「記錄」丟掉了,僅把「智慧」和「能力」帶走。當然因為每個人對於「智慧」和「能力」的定義不太一樣,所以每個人帶走的內容也會不太一樣,或許習性也包含在能力、智慧這一部份,所以大部分的人帶來帶去的應該是「習性」。

 

如果我們知道死亡只是搬家,或者是一個舊旅程的結束和新旅程的開始,那我們對於「死亡」的觀念就不一樣了,就不會把死亡看得那麼嚴重、那麼痛苦了!

 

※死亡是舊旅程的結束,新旅程的開始

 

大部分人在死亡的時候,一時還不能適應陌生的新環境、新狀況,這時他最需要的是一點安慰和支持,這也就是在世的親友能夠幫助他的,讓他感覺一點溫暖,得到一點支持,知道那個陌生的環境是新旅程的開始,不再驚慌失措。有人會一直與人辯稱:「我沒有死!」對他來講真的沒有死,只是換一間房子,怎麼叫「死」呢?所以我們在世的親人,需要給他心理上的支持,告訴他:這並不是什麼死亡,也不是什麼恐懼、悲慘的事情。這不過就像換一間新房子而已!是舊旅程的結束,新旅程的開始!在面對新的事物時,不要害怕,要把它看成很新鮮,是新生活的開始。用這樣的方式來支持他們,他們臨終的過程就會走得比較順。至於未來,每個人的過程都不同,也不是我們在世的人可以去給他規劃、指導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安心面對新的環境、新的開始,這樣就夠了。

 

我們有太多「唯物」的觀念:認為死了就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種下這種觀念的人,死了以後這些觀念會困擾他,因為他看見的狀況跟他心裡面原來種下的觀念不相符,而他又在一個孤立的環境裡面,所以這個情況就需要更多的疏通和開導,才能解除困惑。所以最好在活著的時候,就把「唯物」觀念清除。

 

※死亡就像畢業,舊的先結束,新的才能開始

 

如果我們對「死亡」有了新的詮釋和認識,也就是明白「死亡」就像「搬家」一樣。而我們也可以再做一些延伸,像某人唸博士班唸了八年,終於拿到博士學位,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死亡」好像「畢業」——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博士班畢業。這樣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然老是不畢業也是很痛苦的。我們對「畢業」就覺得很好,因為畢業以後就可以有新的開始;如果畢業以後沒有新的開始,從此就結束了,那就不是畢業了!所以重點有兩個:死亡代表結束,但是它又代表另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本質上「死即是生,生即是死」,如果你一定要把它看成只是結束,而沒有新的開始,那就會痛苦了。而要有新的開始,就一定要把舊的結束,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死即是生,生即是死

 

每一件事情有開始,就有結束;而要想有新的開始,就要把前面的先結束,這樣才會呈現「生生不息」的景象。而結束就是死,因此「死死不斷」,才能「生生不息」,「生」和「死」根本是互相關連的。譬如讀書,就一定要小學畢業、國中畢業、高中畢業、大學入學後四年又畢業,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畢業?又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開始?事實上,我們一生裡面要開始很多事情,但是又要一一把它們結束,然後又再開始另外的事情;如果不結束,就沒有辦法開始新的事情。又譬如十月懷胎,期限是十個月就要生出來;如果堅持繼續懷胎不讓嬰兒生出來,那可就慘了!

 

還有,我們請客吃飯,大家都知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如果吃不完不准走、繼續吃,這個筵席就痛苦了、恐怖了!事情是要有開始和結束,這樣不斷地循環才會顯出生機、活力!不然是很辛苦的。

 

※「善逝」是好好的結束,「如來」是好好的再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就想到佛的十個尊號裡有一個是「如來」,就是生的自由;另一個是「善逝」,就是死的自由,也就是能夠好好的結束,而結束之後,能夠好好的重新再來,那就是「如來」。

 

※在生活中練習「如來」和「善逝」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就有「如來」和「善逝」;並非成佛才是「如來」,取涅槃才是「善逝」。如果不會善逝,就好像懷胎不生,那就麻煩了!又像請客吃飯,吃不完不准走,那就辛苦了!來也自由,去也自由,來去都自由就是解脫自在。如果在生活中沒有辦法來去自由,沒有辦法把舊的結束,重新開始,那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如來」與「善逝」;如果日常生活中連這個都沒有做到,就更別奢談什麼修得多好了,那不是毫無意義了嗎?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就在修行,就在練習「如來」與「善逝」。就像到一家公司去當總經理,到了該結束時不會結束,該放掉又放不掉,被拖住,那就不是善逝了;要不做就不做,才是善逝!

 

也有人問:「自殺算不算善逝?」不算!這就好像大學四年才畢業,但是他沒唸完就被開除了,這不是善逝,是惡逝,因為還沒有到該結束的時候。「生」,要生得其時;「死」,也要死得其所,結束也要結束得恰當。一件事情要怎麼開始,以後要怎麼收尾,都是很重要的。

 

就像是我對同一個演講題目,每次講的內容都不太一樣,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改進。那麼是不是就此打住,整理成文稿,以後再演講所做的改進就不管了?也不是,但我必須把它結束,才能定稿,否則永遠無法整理成文,由此可知結束的重要。所以要蓋棺才能論定,很多事情就是要有個結束,因為結束代表成果,在這個段落裡的成效才能做個總檢討。世間事必須這樣做,不這麼做,事情是無法進行的。

 

※會「善逝」,才會「如來」

 

我們通常都喜歡「如來」這個名詞,卻不太喜歡「善逝」,這是不對的!你會善逝,才會如來,這兩個是相關的。我們喜歡生,但也不能夠怕死啊!如果我們喜歡生而厭惡死,那就有問題了。這個部分是屬於世間的,世間的事物是生滅的——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的;而出世間是不生不滅的,也就是不生不死的,沒有生出來、也沒有滅掉,就像佛性本來如此,一直在那裡,不是從「無」當中生出來的新東西,它老早就在那裡,一直就在,從沒消失過。我們多多少少可以體會到自性、佛性這種不生不滅的部分,它有的時候會以願力的型態出現,有的時候會以本來面目的方式讓你體悟,當你體悟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你想要把它用在這個生生死死的世界,那是會有麻煩的,因為這個世間本身就是生生死死,你不准它生,也不准它結束,那就麻煩了!世間事要讓它結束,才是好的,若因為體會了不生不滅的性質,你就要讓世間也變成不生不滅,這樣就會有問題,就不能入世。

 

不過這個問題大概只有修行修到一個程度才會有,一般人還不會有這種問題,如果有這樣狀況,你自己要警覺到:你體會到的不生不滅,是屬於出世間的,世間不是這樣子。當然大家可能會問:我們不是要從出世間回來入世間,讓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嗎?這個部分並不是要讓生滅變成不生不滅;也不是讓不生不滅變成生滅,都不是,那是另外一件事,至於怎麼做?要到那個時候才適合交換意見。所以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我們不能夠把不生不滅的原則,強加在生滅的世界,如果這樣,就等於和宇宙對抗,一定很累、很辛苦。

 

問:我們在人世間怎樣判斷自己是在小學階段,還是研究所的階段?

答:在哪一個階段就是哪一個階段,管他是小學還是研究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進步。

 

問:進步有快有慢,有的人快,有的人還一直在小學混?

答:喔!快慢那當然有,有的人進步得很快,有的人沒有進步,甚至於有的人在退步,自己總會知道的。至於什麼是進步的方向,我想每一個人自己會知道的。

 

問:「如來善逝」是滿好的修行題材,我們可以從很小的地方自己去察覺,比如說自己喜歡或是討厭什麼就黏住、離不開了……

答:那就結束不了!當哪一天你覺得自己像泥鰍一樣很會溜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在「善逝」這方面已經做得不錯了。我們通常喜歡的是「如來」,而「善逝」就是善溜,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好事。其實善逝的含意是很廣的,知道怎樣把一件事情告一段落、讓它結束,也知道怎樣死亡、取涅槃——這些都是善逝啊!。

 

問:人在死亡前會對一生做個總回顧,其實我覺得我們每天都可以這樣做回顧整理的工作,就如我今天遇到什麼問題,我就做一個清理,這就像把自己的房間弄得很乾淨,等哪一天要走的時候,我的整理工作就會更順利,更清明透徹。

 

談到生死,個人有一些心得:平常我有利用廚餘的習慣,那些廚餘原本是果皮殘渣之類的東西,當我將它們回收用作堆肥時,很快地,它又培養出新的生命來了!你根本無法分辨生死的界線在哪裡?當下就覺得「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在生命演化的過程中,就已透露生命循環演變的訊息——環保工作給我滿多的啟示。

答:很不錯!是這樣子!我們這一生「生命」的結束,我們就說「死亡」,其實每一件事情的結束都算是一個死亡。我們大學畢業算是一個死亡;一件事情完成了,也是一個死亡。比如說我要出一本書,如果那本書老是出不來,我就很難過;如果那本書印出來了,我就覺得心頭一件大事可以放下來了。其實那就是一個死亡!把它結束了,你才會覺得輕鬆嘛!

一件事情結束的時候就會自動要做總檢討,就好像搬家時會整理一樣,是自動就會這麼做的。就像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做到六月就不做了,當決定不做之前,心裡就會想:做了這六個月,到底有什麼貢獻?我做了些什麼事情?會這麼做一次檢討;但是尚未結束時,通常是沒有時間去想這些的,只會一直想要怎麼做,所以回顧就比較沒有呈現出來。但是你若很明確地定在六月底,七月一日就不做了,那麼結束前自動就會自我反省、自我檢討,這根本就是自然現象,只要是人就會這樣。而真正結束前做的總檢討就是為了幫助下一次的開始,希望下一件事情會做得更好,是一個全新的、好的開始。

當然也可以像儒家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做檢討;但是當你要把事情結束的時候,還是要做一個「全面性」的總檢討的。

講到「廚餘」真是這樣:要結束、丟棄的東西,但它又是一些小生命開始的溫床。所以死和生根本是相輔相成的事情。

 

問:今天老師這樣講如來善逝,就是要我們把生死看開,這方面獲益頗多。但是意外一來的時候,親人遭受意外,心中難免驚慌失措,怦怦跳得厲害,這時候我們要如何面對?

答:那就讓意外、讓怦怦跳「善逝」就好了!也就是要「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如此,妄心自然止息,恢復清淨。

 

問:上次老師教我們「被知的都不是」,我是知道了,可是事情一來,尤其是突然發生的,哇!好恐怖!

答:就這樣子讓它結束嘛!比如你長了一個毒瘤,你總不希望讓它長長久久永遠保持,你當然希望它「善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