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清淨行

 

 

 

外在世界的問題、事情、命運等等,全都是從你心裡面的回應生出來的。當你心裡的回應是清淨的,那麼你所遇到的問題就變成清淨;如果心念是善的,它就會變善;同樣的,如果你心裡的回應是惡的,它就會變惡;你是污濁的,它就會變成污濁。因為外在世界所呈現的狀況,其實就是你內心的反應……

 

當我們遇到許多情境或問題時,一定要回應,這回應就是我們與外界的互動關係,這個互動關係是可以用來修行的。

 

※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狀況的反應

 

我們可以生起一個惡的心,也可以生起一個善的心,同樣的事情,你起什麼樣的心來回應都有可能。當你的回反應是善的,你所遇到的問題就會善化;如果你的回應是清淨的,那麼你所遇到的問題就會變清淨,所以你的命運就改變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外在世界的問題、事情、命運等等,全都是從你心裡面的回應生出來的。當你心裡的回應是清淨的,那麼你所遇到的問題就變成清淨;如果心念是善的,它就會變善;同樣的,如果你心裡的回應是惡的,它就會變惡;你是污濁的,它就會變成污濁。因為外在世界所呈現的狀況,其實就是你內心的反應,關鍵就在這裡。

 

※被知的對象,隨主動權而變化

 

因為我們的心有主動權,所以要做什麼樣的反應,全是心在做決定。被知的對象是被動的,它沒有主動權,所以當你的心選擇了善、選擇了清淨、選擇了美、選擇了真,那麼被知的對象就會轉變成你選擇的善、清淨、美、真。因為被知的對象是隨主動權而變化的。而主動權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所以我們的命運根本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所決定的。不是有一句成語「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嗎?禍福都是自己招來的,怎麼招來的?就是看你自己是怎麼起心動念的。

 

※世界是隨心所造的

 

《華嚴經》有一段是這麼說的:這個世界的好壞,與這個世界眾生的心是否清淨有關,也與這個世界有沒有菩薩來住世有關。我們可以發現,最近所發生的種種災難,在在都顯示出我們這個世界是與人心息息相關的。污染的心,就會製造出一個災難、痛苦的世界;而清淨的心,就會產生一個祥和、快樂的世界。所以世界是隨心所造的。

 

舉個例子來說:像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間有了衝突以後,如果採取的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那麼心裡所產生的念頭就是:「人家這麼對不起我,我就要報復他、懲罰他!」只要這樣的心念一起,那麼他們那個世界的災難就來了。

 

阿拉伯人覺得他們被美國、以色列人欺負,他們的生活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巴勒斯坦那一帶的阿拉伯人。猶太人需要建國,難道他們就不需要建國嗎?如果大家的心都是想置別人於死地,別人當然也想要置你於死地;你讓我活不下去,當然我也讓你活不下去!

 

這樣的冤冤相報,只會讓仇恨的心理越來越滋長。如今雖然是阿拉伯人居於劣勢,可是當他們不怕死的時候,就會變成危險人物,所以就製造了911這樣恐怖的攻擊事件!而他們所使用的武器,竟然只是一把最原始的美工刀,再加上不怕死而已,這樣的災難是怎麼來的?就是採取了報復心態所致!

 

而美國受到恐怖攻擊之後,他們的反應也是要報復、要懲罰!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心就被仇恨污染,而仇恨就主導了這個世界,那麼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恐怖。所以「世界是隨心所造的」,道理已經是非常明顯了!

 

※期待人心的轉變

 

因此,這個世界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很容易預測的。你只要去觀察人心的走向是什麼,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什麼,就是這麼簡單!所以我們現在一直期待著的便是人心的轉變,期待從仇恨轉成慈愛、視怨如親、待人如己、將心比心,那麼世界的前途必定是轉向光明和諧的。

 

※〈淨行品〉中的清淨行

 

在《華嚴經》的〈淨行品〉裡,就特別講了這件事情,你所遇到的任何事情、任何問題,如果都朝好的、善的、正面的、積極的、清淨的方向去反應、去解釋、去了解,能這樣子做,就叫做淨行,就是清淨行。只要這樣子做,不只個人的命運可以改變,可以修行成功,連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會變得愈來愈美好、和諧。

 

〈淨行品〉中列舉了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什麼境界,就要怎麼去應對。

 

例如:「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痴,蠲除罪法」,希望大家捨棄貪、嗔、癡,有罪的都要丟掉。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那時候他們沒有衛生紙,是用水洗的,當洗乾淨了,這時又順勢希望大家能迅速地往出世法前進。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靜調柔,畢竟無垢」、「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連用水洗手,都要有一個想法:希望大家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見歡樂人」怎麼想?「當願眾生,長得安樂,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又怎麼反應?「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看到有病的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看到無病的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見端正人,就希望大家信佛菩薩;見醜陋人,就希望大家不樂惡事。如果把這兩個希望對調,就不恰當,就不對了。

看見一個會報恩、感恩的人,就希望大家能知佛菩薩的恩德;碰見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就希望大家對於一個做壞事的人不加報復。

其他如佛托缽時,「見不捨人」,見人不願意把食物施給他時,就會「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希望大家不捨勝功德法。很多人看見不肯捨的人會想:這個人好小氣,就詛咒他不會發財;而佛陀則是凡事都往好的方向去想。

佛托缽時,「見能捨人」,看見願意把食物施給他時,就「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希望大家離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碗缽空了,沒飯吃了,他就「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希望大家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他就「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滿缽時,就希望大家具足一切善法。看到好事時,就不去講空和無;而是說很殊勝、很好!

見有有羞恥心的人,「當願眾生,具慚恥心,藏護諸根」,希望大家有羞恥心,保護自己不再犯錯。

見沒有羞恥心的人,「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希望大家捨離無恥,有慈悲心。

「得柔軟食」,要「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希望大家具有大悲心、柔軟心。

「得粗澀食」,要「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希望大家心無染著,棄絕世間的貪愛。

 

※反應適當就是清淨

 

有很多人問:在繁忙的日常生活當中,怎麼修清淨心呢?有一點要注意,並不是在生活之中遇到好的事情才叫「清淨」;而是在面對事情時,端看你的反應適不適當罷了。適當就是清淨,不適當就不清淨。我們世間人常是糊里糊塗的,遇到事情,反應常不適當,現在有《華嚴經》〈淨行品〉這麼多的例子,我們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所謂「清淨行」,就是要順著當時的狀況,做最適當的反應,那個反應是樂觀的、向上的、有建設性的,而且超越了貪、嗔、癡。

 

經文中的例子雖多,但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不夠用,我們必須自己找到方法真正地去實踐。事實上,當我們在生活中,適時地做出正確的反應,就是在修清淨心。例如看見一個怒氣很重的人,就希望能找出正義之事讓他發揮;看見一個有嗔恨心的人,就希望他能夠「見義勇為」,就是順著他的嗔恨,化為勇敢的心來做「見義勇為」的事。所以只要把那個力量轉一下,就變成建設性的力量了。

 

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持咒、觀想、照法本修,也可以坐禪、誦經、做禮拜,這些都是修行的方式。

 

※有計劃的消除身、口、意三業

 

但很多人修行之所以不能體悟、不能進步,事實上是因為有業障,有了業障就要想辦法消除。我們要消除哪些業障?要消除的是身、口、意三業。「身業」就是我們行為所造成的業障;「口業」就是我們說話所造成的業障;「意業」就是我們思考所造成的業障。這身、口、意三種業障,我們都要想辦法清淨。

 

那這三業要怎麼變清淨呢?這裡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類似〈淨行品〉的方法,不必特別抽出時間來做,但是要有規劃、有管理、有紀律、有系統地來做。

 

˙每天有計劃的做反省

 方法是我們可以每天……(詳見原書)

 

˙定出希望自己改進的事項

 同時,我們也要定出一個自己希望做好的事情,譬如說希望把貪、嗔、癡、慢、妒某一樣減少一點……(詳見原書)

 

 

※單純做記錄、觀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單是這樣做記錄,就會產生很好的效果,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做,你就會觀察自己的身、口、意,你的身、口、意就全在自己的觀察之下,雖然所觀察的,可能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身、口、意三業就因此攤在陽光下了。

 

問:像有時候被人家踩了一腳,就不要生氣?

答:生氣也沒關係,就記下來。既不譴責,也不讚美,只是冷靜地看著。

 

問:那以後再被人家踩,再生氣,怎麼辦?

答:那就再記下來,就是這樣子!你只是知道它,看著它,把它記下來。

 

做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特別要你去懺悔,或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都不是。這樣做觀察,不管是做了好事或壞事,就只是平等去看待,把它記下來而已。你只要這樣子記下來,自己的任何事情就全在你的觀察之下了。

 

當這樣子做記錄、做觀察,如果你真的去實踐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因為你的業障就自動地、莫名其妙地漸漸消失不見了!

 

就像《華嚴經》〈淨行品〉裡面所建議的做法一樣,這樣做時,我們的心是朝向一個光明面、清淨面去運作的,所以就會把我們阿賴耶識的業障種子轉成是清淨的,轉成是善的。若能持之以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覺,好奇怪,你周圍那些不好的人事物,怎麼好像都不見了!為什麼會不見?就是因為業障消除了,心已經轉成清淨,所以身、口、意三業也都轉成清淨的了。

 

這樣的反省對我們會很受用,因為大多數人的業障太沉重了,往往被壓得轉不過來,而這個方式就是可以消業障,把身、口、意三業的不清淨轉變過來。這樣做,雖然對修行成道不是直接有幫助,但是能增加我們的福德資糧。所以要得到福德資糧並不困難,只要你能持續地做下去,就會得到;更何況這樣做對我們的修行是有間接的幫助的! 

 

問:剛剛老師提到,凡事都朝光明面去想。我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我婆婆煮菜時,菜都切得很大塊,我會不自覺地拿來跟我媽媽比,就會覺得婆婆煮的東西沒有媽媽煮的好吃,因而心中生出悶氣而吃不下飯。當我觀察到這種情形後,我就決定把它朝向樂觀的、好的、光明面去想,於是我就想婆婆把菜切得大塊點兒,營養比較不會流失啊!一這樣想後,就覺得自己變得很開心,也吃得下飯了。

 

: 很好!很好!我想大家在生活中,都可以運用〈淨行品〉的方法,發明很多好辦法的,這樣就是在做生活中的清淨行。

 

※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

 

問:做觀察記錄的方法,讓我想起《了凡四訓》裡有提到功過簿,就是每天要反省記點,加幾分或扣幾分等等的。另外,每天還要焚香祭拜,向上蒼稟告自己今天的功過,那就更慎重了。和古人記功過簿比較,您的方法又多了個心法在裡面:強調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就是強調你是知道它,然後記錄它,但不壓制,等於是在做「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的實踐。

 

答:是的,只觀察,做記錄,就是落實了「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只是把「看住它」,改成「記下它」而已。這樣子做,事實上就是修我們內證裡的假觀,所以不必去譴責自己做不好,也不必去慶祝自己做得有多好,只要做了什麼,就記錄它,看住它,就是把「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做得更落實一點罷了。

 

至於《了凡四訓》的功過簿我以前沒有看過,但它的方法的確是很好的。以前我修行時,一直沒有注意到這個部分,或許原因是我的業障比較淺吧,所以不需要特別去注意這些。但是現在回頭來教大家,幫助大家修行時,就發覺一般人在這地方的問題及障礙都很大,也就是業障比較重。所以就想出了這個方法,來幫助大家消除業障。如果因為人家罵了你,你就生氣,那只會把你的業障加重;假如你沒有生氣,至少那個業障就不會加強;而如果你能進一步把它轉成歡喜心,朝好的光明面想,那就可以把業障消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