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智──人類智慧的寶藏

 

 

 

一般所講的聰明,用的是所謂的「識心」,只要思考及反應快就是聰明;可是「般若智」是超越思維,是思議所不及的,那麼它是什麼呢?是一種直覺,這樣的直覺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呢?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這是佛法所強調的,並鼓勵我們去鍛鍊這個般若智……

 

※真正能夠創造財富的是人類的智慧

 

我們的世界有很多資源,因為大家比較重視物質,所以整個人類社會都在爭奪物質的資源,以為爭奪到物質資源就富有了;除此之外,也在爭奪生物的資源,這些資源一旦到手了,就以為擁有了財富。資源固然是財富,如石油資源,可是如果經過石油化學工業的提鍊做成汽油、塑膠、橡膠這一類的東西,價值就變得更高了。所以比較之下,物質加上人類的智慧,才會變成更多的財富。

 

最明顯的例子,就像我們現在電子工業用到的積體電路IC,就物質層面來看,IC只不過是海邊的沙,如果透過人類科技的智慧,把沙提鍊成純的矽 silicon),然後經過長單晶的技術,可以長出單一晶體的矽。

 

單一的矽晶體現在是愈長愈大,以前三吋粗,後來進步到六吋、八吋,現在到十二吋,十二吋大的圓柱是一個單一的矽晶體,這樣的單晶再把它切成薄片,就可以在上面製造ICCPU等所謂微電子方面的產品;但是如果從純物質的角度來看,這些晶體、這些IC只不過是矽而已,可是它的價值早已經超過矽物質。這個IC的價值絕對不是海邊的沙可比,而是超過千萬倍以上。為什麼物質一下子會增加那麼多的價值?就是靠人類的智慧。所以真正能夠創造財富的,還是人類的智慧。

 

就以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來看,新加坡政府的行政效率,就比其他許多國家的效率高出許多,所以在國家競爭力的排名上,新加坡不是排第一,就是排第二。為什麼效率會這麼高?就是因為用上了人的智慧,所以效率就增加;效率增加以後就有競爭力,整個社會就更加富有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能夠創造財富的應該是智慧,而不是那些物質和生物資源。物質是有需要的,但並不是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還是人的智慧。

 

※開發心智資源就能改善人類的生活

 

事實上,人類文化發展到現在已經遇到一些瓶頸了,這些瓶頸在哪裡?就是人類過度使用了地球的物質資源與生物資源,把地球的環境和生態的平衡破壞了,結果造成很多的問題。

 

這也告訴我們,若想改善生活,已經不能再依靠搜刮掠奪地球的物質資源和生物資源了,如果再這樣繼續搜刮掠奪下去,地球就會毀滅!如此說來,我們的生活還能改善嗎?尤其是亞洲國家,像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等,經濟發展遠比西方國家落後,當然希望能迎頭趕上去。

 

可是如果亞洲國家地區的人,都選擇要過美國人那樣奢靡浪費的生活,也肆意榨取地球的物質資源和生物資源的話,那麼地球一定會加速毀滅的!我們知道美國只不過兩億多人口,卻用掉一半地球所生產的石油;如果亞洲人也都像美國人一樣過日子,那地球絕對承受不了!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還有什麼改善的途徑?我覺得只有一種資源可以發展,因為它還沒有受到限制,那就是「人類的智慧」,也就是智慧尚待開發;而且智慧是人口愈多,心智資源就愈多,不像物質資源因人多反而不足。所以亞洲人民想更進一步地改善生活,而又不破壞地球,只有一條路……(詳見原書)

 

「般若智」是超越思維的,是一種直覺

這裡我所要講的是佛法的心智,也就是「般若智」,與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IQ(智商)是不一樣的。「般若智」的特性究竟如何?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

一般所講的聰明,用的是所謂的「識心」,只要思考及反應快就是聰明;可是「般若智」是超越思維,是思議所不及的,那麼它是什麼呢?……(詳見原書)

 

※「般若智」是「無所住而生」的心

 

現在我就來說明一下,世間的聰明是屬於哪一類型呢?是《金剛經》所不取的「有所住而生」的心,屬識心;「般若智」又屬哪一種呢?是「無所住而生」的心,二者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有所住而生」的心是什麼情形呢?它是有根據的,它根據一個假設或是立場,以及其所衍生出的想法和推論。這些經過邏輯推論而生出來的定律、原理,或者是理由、看法等,全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這種心是會受到限制的,因為它所住、所根據的是一個相,而相必定限制其思考所得的結果,就如同假設必定限制其所得的原理一樣。

 

※一個住心的真實例子

 

關於這點,有一個真實的例子:某個公司指定一個員工去做一個研究,那個員工是做研發工作的……(詳見原書)

 

※住心的思考方式會使智慧受到限制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住心的方式會使智慧受到限制!當心裡認為不可能做出來,那麼無論怎麼想、怎麼做,就是不會成功;一旦改變心中的認定:「我一定可以做成」,那麼事情就能成功!所以我就跟他講:「如果你兩年前,就把認定換一下,換成『一定可以做成!』,不是早就做出來了?」

 

所以從這則真實的故事可以明顯地發現,你若認為不可能,就一定做不出來;如果認為可以做得出來,那就能做成功。我們學佛也一樣,如果認為今生不能修成,那你就真的不可能成道!但是如果你認為即生成佛是可能的,那就有機會成功!所以事情成功與否,和你的認定、你的態度是有絕對關係的!

 

這種住心的思考方式,使我們的智慧囿於所住的、所依據的立場、態度、假設和認定,而被限制住了。至於無所住而生的心,不住在任何一個限制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立場、態度、認定,那麼這個心就沒有受到限制,因此所產生的智慧就大多了,能力也就變強了。它可以接受任何不同的、甚或相反的立場,所以思考時不會認為這是可能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它根本就不依據可能或不可能來想事情。

 

※每一個人都有「無住生心」的般若智

 

因此,這樣的智慧是不會受到任何限制的,它是一種直覺。而我們有直覺嗎?當然有。雖然我們用思維想事情,一旦不思維,直覺就出來了。每一個人都有直覺,我們本來就有無住生心的般若智,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但是我們的教育,強調思維、邏輯,壓制了我們的直覺,反而讓人變笨了。直覺就像看美麗的畫,一看就整個懂了,並不是一小塊一小塊地看,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學佛就是要恢復本有的直覺,恢復了,智慧也就出來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

 

※靈感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種

 

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有過靈感,這個靈感究竟是怎麼來的?不是思維來的,沒有經過思維,靈感就自己出來了;沒有什麼理由,沒有什麼原因,就這樣出來,這就是靈感。靈感是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種,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你如果曾經有過靈感,那麼你就應該知道它是沒有經過思維的,也沒有什麼根據,就這麼出來了,這種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心,每一個人都有的。還有直覺,它從哪裡來?我們並不清楚,但就是知道,這一些都屬於「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流的大科學家大都是靠靈感從事研究的

 

我們一般都以為,大科學家一定都是IQ 很高、思維很細膩的,所以他們絕不會依靠靈感來從事研究。事實上,真正第一流的科學家所寫的論文,很多結果都是靠直覺猜的。他們先把結果猜到了,然後才把邏輯論證補上去。就是先知道結果,再補論證的;但是他講出來的時候,只告訴你怎麼推論得到這個結果。

 

你以為結果是他推論出來的,事實上不是!他所知道的這個結果,不是推論、不是思維,而是猜到的。他有本事猜到是靠什麼?當然是「無住生心」,這才是最厲害、最棒的智慧。如果不知道結果,只靠推論,哪裡會推論到那樣的結果?要推出那樣的結果,真是困難極了。但是如果先知道結果,然後再去推論,就很容易,並不困難,因為這個推論其實就是在湊答案。

 

所以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大科學家?因為他們用到了無住生心,用到了般若智。如果你只學著去推論,學他們表現出來的樣子,而不懂他猜的部份,就不會是一流的科學家,只是二三流而已,並且做得很辛苦。所以靈感是存在的,事實上大家已經在用了,只是我們沒有公開而已。

 

而那些大科學家,為什麼要把那些邏輯推論補上去?為什麼不一猜出來的時候,就講猜出的結果就好了嘛!為什麼還要去補充邏輯的推論呢?因為他不相信般若智,以為這是碰運氣猜到的,所以一定要用邏輯推論以後才放心;不只他自己不放心,別人也要看他的邏輯推論,才會放心承認他。

 

如果他直接講出猜到的結果,大家會認為他的腦筋有問題,能力也有問題。因為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並不那麼重視般若智,反而比較重視邏輯推論,其實邏輯推論是很辛苦的。一個用猜就猜到結果;另一個卻要很辛苦推論才得出結果,兩者輕鬆與辛苦的程度,相差非常遠。

 

當然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好是既用般若智又用邏輯推論,邏輯推論是給人家看的,般若智是給自己用的,如此做起來最輕鬆愉快。那些大科學家之所以會成為一流的科學工作者,就是靠靈感。別人常常以為他們的IQ一定很高,其實不是IQ很高,而是般若智很高;IQ大家都差不多,邏輯推論的能力也可能差不多。

 

當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後,應該如何來培養自己的般若智呢?佛教是怎樣教我們來恢復般若智的?有好幾個方法……(詳見原書)

 

聽了我的故事,大家也就可以了解,這個般若智不只非常重要,也比識心聰明太多、伶俐太多了,又可解決個人和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所以真是值得推廣出去,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恢復本有的無住生心的能力。

 

問:般若智與「本來面目」有關聯嗎?

答:有關聯,是「本來面目」的一個特性,是覺性的特性之一。

 

※知識只是前人智慧的記錄

 

問:知識是般若智的展現嗎?

 

答:不是,知識不是般若智的展現。知識其實是前人智慧的記錄,所以本身已經沒有活力,只是一個記憶。不過知識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因為知識就是前人的經驗,前人曾經遇到過這一類事情的經驗記錄,當然對於我們是有幫助的。但是,要注意,他的經驗還是他的經驗,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和前人面對的問題不完全一樣,所以不能完全照抄。

 

我們面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是要去創造的,一定要有一個創造性的辦法來解決事情,前人的經驗只是參考。我對於創造是很尊敬的,其實科學對創造也非常尊重。任何一位科學家,如果他的東西是抄襲人家、copy人家的,會被笑死,是不是?一定是要原創的,才會受到尊重。所以知識只是別人創造的成果,你要拿來用的時候,只是拿來參考,而不能照抄。

 

般若智在中國是有很多類似的事蹟,比如說道教武當派始祖張三豐教人打太極拳,打到後來要怎麼樣呢?要把招式全都忘光,才算打得好!我們開頭還是要學,要有知識、要讀經、要學科學、要多學藝術;但是要讓般若智出來,就要把所學的都忘掉,忘得愈多愈徹底就愈好!正如同張三豐教人打太極拳,他教你一套武功,學到後來,一定要忘光武功招式,才算學好。所以中國太極拳的這種教育方式是和般若智相通的。

 

 

問:左腦是否屬於分析邏輯,右腦是否屬於般若智?

答:是,腦神經科學是說左腦屬於分析的、邏輯的,右腦是屬於感性的、直覺的。般若智是和感性比較有關係,但是不屬於腦,而是屬於菩提心,它超越了腦。當然人與人之間要溝通的時候是要透過腦神經,我們的菩提心也還是要透過腦神經、透過身體才能互相溝通。所以一般人常常誤以為我們的識心就是腦,其實腦和識心是不同的。

 

※自己先要有 feeling,才能推行般若智

 

問:如何在學校推行般若智?

 

答:這是個大問題!我講講我的經驗:首先要有 feeling,也就是要有直覺,或者要有感覺。像我的小孩物理學不好,就來問我,我就講給他聽。

 

他在學運動公式,我先問他,速度是什麼?他就背給我聽:「距離除以時間。」大家聽聽看:「距離除以時間」,你聽到了,有感覺嗎?當然沒有!原來學校老師沒有感覺,只教他背速度就是「距離除以時間」。我說這樣不對,最好是我們一起來騎摩托車飆飆看,這一飆以後,馬上對速度有感覺了。這個時候再講「距離除以時間」,就可以算出它的快慢。所以如果想要在學校裡面推行般若智,一定要從「感覺」入手,教的東西每一樣都有感覺,就會啟發學生的般若智。

 

我看過一本書叫《觀念》,是描寫一個企業家的傳記。是哪一個企業呢?就是全世界第一大專門做ABS(工程塑膠)的「奇美實業」公司。老闆許文龍先生是個有般若智的人,我從他的傳記裡發現,在他小學四年級時,有一位老師啟發了他。那是日據時代,老師是日本人,他永遠記得那位老師!

 

老師教他們什麼呢? 他拿了一張世界名畫給學生看,教他們欣賞。那幅名畫是米勒的「晚禱」,畫面是傍晚農田的風景,有一對農夫夫婦正在祈禱,遠方有一個教堂的尖塔。當老師給他們看了以後就問道:「你們聽見教堂的鐘聲了嗎?」就這麼一句話,讓許文龍終生難忘。一幅畫裡怎麼會有鐘聲呢?但是他的老師卻問他們:「你們聽見了嗎?」

 

許文龍大概聽見了,那就是畫中的聲音,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是一種欣賞的feeling,他由此得到了啟發。從那件事以後,他整個人就改變了。他的老師就是用欣賞的方法教育學生:你聽到了教堂的鐘聲嗎?——這樣就把那個feeling傳出去了,傳給了他的學生。

 

所以如果從事教育,先要培養自己是一個有般若智、有feeling的人,然後時時把feeling 傳出去,學生自會終生懷念你。這個狀況我們佛法裡也有:禪宗在靈山法會第一次傳燈的時候,佛陀拈花,並沒有說什麼;大眾都默然,只有迦葉尊者會心一笑,禪的 feeling就這樣傳過去了!這就是般若智的傳遞,也就是一種教育,是不是?而感覺就這麼教出去了。所以如果要在學校推行般若智,雖然現在的學校並不重視,可是般若智不會受到限制,只要你會教,絕對不會受到限制的!

 

※所有的創造都是不合邏輯的

 

問:所謂「無住生心」,就是沒有基礎。而沒有基礎,不就是沒有辦法求證,那怎麼知道是對的,還是錯的?

 

: 「無住生心」是一種直覺、靈感,我們直覺、靈感的部份,是不需要根據就出來了。而任何一個有創造性的東西,都不可能是用推理推出來的。如果邏輯可以創造,那麼電腦就會自行創造,自己修改它的程式了。

 

所以「無住生心」好像是不合邏輯的,那這樣到底對不對?是不是頭腦有問題呢?大家要知道,所有的創造都是不合邏輯的!比如說,當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一個密度比空氣重的東西,是可以飛到天上去的。如果萊特兄弟是依循邏輯來推理的話,就造不出飛機來了。

 

科學界絕大部分的成果,都不是邏輯論證推論得到的,而是在論證之前就先得到結果了。而絕大部分的創作、發明,也都是這個樣子。以數學來說,都是事先決定了要這個結果,然後再以結果來作推論,一推就可以得到。同樣的,絕大部分的創作、發明,也都是先有結果,然後再用一套邏輯論證,來推論出這個結果。所以,邏輯論證是有結果之後才補上的,那補給誰看呢?是補給那些喜歡邏輯論證的人看的。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人家就不相信他。

 

所以不要弄錯了,以為有些人發明了東西,是他事先不知道結果,然後經過論證才得到的。其實不是的,根本就是他要這個結果,或者是他直覺就知道這個結果。但是他不告訴你,而把論證程序補了起來,所以你就以為他是靠論證得到的;但真正的情況,反而是倒過來的。所以當你知道要的結果是什麼時,這個論證就不困難,好做多了;當你不知道結果時,往往就不知道要論證到哪裡去了。

 

所以論證的結果,是受什麼影響呢?就是受你最先所假設的影響。就像我以前講過的「歐氏幾何」和「非歐氏幾何」,想要得到「歐氏幾何」的話,只要假設「兩條平行線,延長到無窮遠處,不會相交」,根據這個假設,就可以推導出「歐氏幾何」;如果想得到「非歐氏幾何」的話,簡單啊!只要把假設改一改,改成假設「兩條平行線,延長到無窮遠處,會相交」,就推導出「非歐氏幾何」了。那時不管誰去論證,都會得到那個結果。所以……(詳見原書)

 

※這一生的願望:希望大家都能開發出般若智

 

問:科學雖是「有住生心」,但至少能帶來文明;而「無住生心」的般若智,能不能也帶來文明呢?

 

答:科學本身是「有住生心」,科學所帶來的文明,確實比以前的有很大的不同。而「無住生心」的般若智,會不會讓我們人類的文明更加的進步?我給你保證,一定會更加大大地進步。

 

事實上,這也是我自己這一生所立下的願望,就是要把所領悟的無住生心,也讓大家能夠開發出來,希望人人都能無住生心。當然,這件事情不是從我開始的,釋迦牟尼佛與六祖惠能早都做到了。只是一般認為,這是很難學成功的;因為能夠做到無住生心,就是成道了,而這在佛法裡面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的。可是,依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並沒有那麼難學。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書上說五百年前, 地球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文盲,不識字的人很多;可是現在的人,大部分都能夠識字了,不識字的才是少數。才五百年,人類社會就起了這麼大的變化!所以我希望經過我的努力,不需要五百年,只要五十年就好,大家都能無住生心,都能有般若智。

 

而我們的心智資源,潛力是無窮的。就像剛才講的那家公司的員工,兩年做不出來的事情,只調整一下觀念,兩天就做到了。所以,大家如果都有般若智的話,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一下子就增長了十倍、百倍,那我們的世界當然就會愈來愈好,而有可能變成淨土了。——這是必然要到來的趨勢,必然會產生的影響,而且有迫切的需要,現在已經是成熟到可以普遍推廣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