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缽提

 

 

 

  真正菩薩大乘的興趣是在修「三摩缽提」, 而他們為什麼要修「三摩缽提」呢?就是為了要創造,而想要創造,就一定要入世間來……所以菩薩即使成道了,也還是要乘願再來,還是要入世的,因為他要創造,而菩薩為什麼這麼喜歡入世來創造呢?就是為了追求「美」、為了追求「善」……

 

※「三摩缽提」是菩薩必修的法門

 

「三摩缽提」(s?mapatti),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假觀」,也就是所謂的「幻觀法」。什麼叫做「假觀」呢?大家所知道的觀想,就是一種假觀,就是一種「三摩缽提」;大家學過的「施食法」」、「供佛大施食」,也是「三摩缽提」;還有氣功,其實也是「三摩缽提」;甚至魚刺卡在喉嚨裡,畫一個符就把它消了,那也是「三摩缽提」。所以「三摩缽提」的種類可說是很多很多的。

 

至於「三摩缽提」這個法門,是哪一類人一定要修的?是菩薩一定要修的;而羅漢則一定要修空觀,就是修「奢摩他」。以前我雖然也學過「三摩缽提」,但是因為自己「空觀」的特性太強了,所以「三摩缽提」一直修不好。直到前幾年,我才有機會檢討,自己為什麼修不好「三摩缽提」的原因,等找到自己瞭解不足的地方,才真正地瞭解「三摩缽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下就是我對「三摩缽提」的瞭解過程:

 

我以前講「三摩缽提」(「假觀」)怎麼修時,是這麼講的:如果有人給你一張假的鈔票,當你知道那是假的,就會自動不要了;也就是說,當你把某個東西一看成是假的,就會自動離開了──但實質上,這種修法是一種「空觀」。以我這種方式來修「假觀」,就會把「假觀」當成「空觀」來修,亦即把「假觀」修成「空觀」了。而有一些以修「假觀」為基礎的人,也就是修菩薩道的人,當他們在修「空觀」的時候,就會把「空觀」修成「假觀」,因為當他們修「空觀」時,會發現只要心一空,想要變什麼就變什麼,很容易的;如果心空不了,就變不出來。像我們在修「施食法」、「供佛大施食」時,要變出很多食物、很多東西來,怎麼變?必須先觀空以後,才能變得出來。

 

※「假觀」與「空觀」可以相輔相成

 

實際上,「假觀」和「空觀」是相關的,是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增強、互相交換修的。當心愈空,就愈能增加修「假觀」的能力;而「假觀」修得愈好,也就愈容易進入「空觀」。可是有的人,比如像我這種「空觀」特性太強的人,「假觀」就會修不好,因為當「假觀」拿到我的手上,修行的重點就會變成離幻,就會修成「空觀」。而修「假觀」的人如果特性太強呢,那時他修「空觀」的重點,就會變成要幻化出更多的東西來,所以「空觀」就會被他修成「假觀」。而我們修行,最好是讓「空觀」和「假觀」互相幫助,彼此互補;而不是把「假觀」修成「空觀」,或把「空觀」修成「假觀」。因此,修「空觀」的人,最好是修到了一定程度後,再去修「假觀」,這樣就可把「假觀」修得更好;而修「假觀」的人,當修到了一定程度後,再去修「空觀」,也有助於「空觀」的修習,如此才是定慧均等!

 

以前我沒辦法把「假觀」學好,是因為知道相既是虛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所以就不要它,因為我所要追求的是真理,假的我怎麼可能要呢?所以會認為根本就不值得學嘛!但是,也就因為我這個求真的特質,使得我沒有辦法把「假觀」學好,因為照這樣求真下去,我只能證入真如本性,就是證入本來面目、證入佛性、證入自性,因為這一部份才是真的。而證入真如、證入本性,就脫離了有相的世界,也就是超出了三界,就是所謂的「成道」。如果有人喜歡假的、有相的、幻化的東西,那就會入三界、入有相的世界。然而對我來講,求「真」才是生命中第一重要之事!以前曾有人問我:假如真、善、美之中只能選一個,那你要選什麼?我就說,我要選的是「真」。因為對於像我這種既是科學家,原本又是羅漢乘、辟支佛乘的人來說,「美」和「善」都是次要的,而「真」才是第一重要之事。

 

※創造就是編造

 

但菩薩就不同了,菩薩是很願意入世的,很喜歡在世間行善,他們是來莊嚴這個世間、美化這個世界的,所以菩薩並不那麼求「真」。其實他們不是完全不求「真」,而是沒有那麼強烈求「真」的心。

 

那麼,我後來怎麼會懂「三摩缽提」的呢?情形是這樣的:多年前,我看了一本關於如何培養創造力的書,書名是《阻力最小之路》,書中斬釘截鐵地說:「創造是什麼?創造就是編造!」對我來講,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因為我們平常講到「創造」,都會想創造是很珍貴的、很有價值的,所以大家都很尊重有「創造力」的人;而所謂「編造」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種造假嘛!因此我就想,「創造」怎麼會是「編造」呢?後來,當我徹底瞭解了這件事情以後,就覺得這本書所說的並沒有錯。

 

因為如果我們把「真」和「假」定義成佛法所講的,凡會改變、變化的,就是假的,所以這個有相的、幻化的世界就是假的;而惟有永遠不變不異、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靜不動、不垢不淨的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只有佛性、真如本性才是真的。所以,如果這個世界是真的、不動的、不變的,那我們還能創造什麼?就不能創造了嘛!

 

所謂「創造」,就是本來沒有這個東西,而現在造出一個來了,才叫「創造」。因此,創造一定要在幻化的、因緣和合的、會變化的;也就是「假的」世界中才能執行。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創造佛性、創造真如本性,因為佛性是不會改變的、不可以被改變的,而不能被改變的事物,如何能被創造呢?只有在這個有相的世界,在這個會變化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的世界中,才能夠有所謂的創造發生;因為它可以從「沒有」變成「有」、從「有」變成「沒有」,所以從這層意義來說,「創造」確實就是「編造」。因此「創造」這件事情,只有在幻化的世界中才可以做,而在佛性的世界裡是無法展現的。而「三摩缽提」,就是在會變化的、有相的這個世界裡來幻化、來創造的,因此「三摩缽提」本身就是一種創造!

 

※菩薩入世是為了創造「美」與「善」

 

而「三摩缽提」創造世界萬物,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追求「美」、追求「善」,而不是為了追求「真」。因為在幻化的世界裡,要求「真」,是求不到的,因為它全部都是幻化的。有許多人在學佛時,一直強調要脫離這個幻化的世界,要回到那個永恆的、真如本性的、不會變動的世界去。其實,這樣的佛法還只是「空觀」的佛法,也就是小乘的佛法,這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許多年前,我還以為自己是無上乘呢,現在看來,那時候的程度,也不過是小乘或中乘而已。但在瞭解什麼是「三摩缽提」之後,我才知道,哦,原來真正菩薩大乘的興趣是在修「三摩缽提」的!而他們為什麼要修「三摩缽提」呢?就是為了要創造,而想要創造,就一定要入世間來,否則出世到了佛的世界,還能怎麼創造?所以菩薩即使成道了,也還是要乘願再來,還是要入世的,因為他要創造。而菩薩為什麼這麼喜歡入世來創造呢?就是為了追求「美」、為了追求「善」。雖然小乘佛法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好的,是假的、虛幻的,要我們趕快脫離;但這個虛幻的世間,卻是菩薩最愛來的地方,為什麼?因為只有在這裡,菩薩才可以表現他們的「美」、表現他們的「善」。

 

※菩薩「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不過,菩薩要想表現得好,就不能夠把世間的萬事萬物當真。要是當真了,就不能變幻;而不能變幻,就不能創造,也沒有辦法表現「美」和「善」了。所以菩薩很清楚這個世界是變幻的,他們就是喜歡這個幻,並善用這個幻。

 

《圓覺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一旦知道了身心皆因幻化、皆是幻化,修空觀的人,就會離幻求真;而菩薩則「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他們不但知道這是幻,而且還要再來製造幻,以諸幻來消除幻,而不會像修空觀的人那樣,要趕快離開這個幻。菩薩是「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他要變化各種幻,這不就是在創造嗎?「即起諸幻」和「變化諸幻」,就是在創造,就是在用「幻」來讓這個世界的迷幻眾生開悟。「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由於菩薩在「起幻」,在創造幻,所以就能激發內心的大悲輕安,而這個「大悲輕安」是什麼?就是「美」和「善」。

 

※大地滋生萬物就是「三摩缽提」

 

而「三摩缽提」究竟像什麼呢?《圓覺經》裡說是「如土長苗」,就像幼苗從泥土裡生長出來,這不就是一種創造嗎?「如土長苗」用中國的話來講,就像大地滋生萬物一樣,這就是「三摩缽提」!

 

明白了「三摩缽提」以後,我們再來觀察這個世界,就發現這個世界本身一直都在創造生物,而且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也都一直不斷地在演化、在創造著,這樣的創造就是「三摩缽提」!本來世界上並沒有生命;後來出現了生命,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從單細胞生命發展出無脊椎動物,又發展出脊椎動物;然後經過兩棲類、爬蟲類等等,才演變出鳥類、哺乳類,乃至於人類,生命就像這樣,一直不斷地創造出來,這就是「三摩缽提」。

 

再來看看人類,我們的六根是多麼的精巧!這麼精巧的結構,究竟是怎麼生長出來的呢?是由一個卵細胞和一個精細胞,在母體的子宮裡結合成一個受精卵,再分裂成兩個細胞以至多個細胞;大概到了一個月至一個半月時,樣子就像一個蝌蚪;然後從蝌蚪的這個樣子,慢慢又不斷地變化,前後經過十個月,受精卵才能變成嬰兒生出來,而這整個過程,都是創造的過程,也就是「三摩缽提」。

 

有科學家研究鯨魚的演化歷程,發現鯨魚本來是在海裡的,後來因為某種原因來到了陸地上,然後慢慢演變成像鱷魚那樣的動物,後來又演變成像狼之類的動物;後來生存的環境改變了,陸地上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又回到海裡去,慢慢地就變成了今天的鯨魚。從海裡登上陸地,又從陸地回到海裡,整個鯨魚演化的歷程長達一千多萬年,真是驚心動魄的歷程啊!而這個演化的歷程又是什麼?還是一個創造的歷程,一個「三摩缽提」的歷程。總的來說,整個宇宙、整個法界,一直都在進行著「三摩缽提」的創造歷程!

 

※「三摩缽提」的智慧,就是法身如來的顯現

 

而法界為什麼會進行「三摩缽提」呢?就是為了「美」和「善」。我們通常以為人類的科學很進步,會發明照相機、錄影機,可是照相機、錄影機還是比不上「三摩缽提」所創造出來的眼睛。每一種科學所製造出來的精密儀器,不管如何精密,都比不上天然的精密!由此可知,「三摩缽提」的智慧實在非常的了不起!可以說,整個宇宙、整個法界都在呈現「三摩缽提」的智慧,而這就是法性的智慧,就是法身如來的智慧!若能體會這層道理,就能夠體會法性了。大家不是都很想知道,當證入自性以後,要如何才能從自性證入法性嗎?我現在只能告訴大家,整個法界所呈現出來的「三摩缽提」的創造力、「三摩缽提」的智慧,就是法性,就是法身如來的顯現,一旦證入了法性,就能深切地體會這個境界,就能進入這個境界。

 

※一個動人的實例

 

就在我懂得「三摩缽提」之後,有一天,在清華大學的辦公室裡,不知從那裡飛來了一隻大黃蜂,這隻黃蜂給我什麼感覺呢?啊!牠雄姿英發,多麼神氣呀!當然,牠不是很大,差不多只有大拇指那樣大,但是如果放大來看,或是把我自己縮小來看牠的話,牠的腰細細的,就顯得好英俊、好魁梧!牠悠然自得地,在那裡用腳梳理牠自己的鬚,梳理自己的翅膀。我們的科學,有辦法創造出來跟牠一模一樣,或類似的活黃蜂嗎?是創造不出來的,怎麼做都造不出那樣的黃蜂!科學最多只能複製,但卻無法創造,所以說,法界真是精巧、智慧啊!居然能創造出這麼精細、這麼美麗、這麼可愛的一隻黃蜂來!

 

而經我這麼一欣賞後,忽然就發現了,連一向最討厭的蚊子,也變得很美了。因為這麼精巧的生物,我是不可能創造出來的!因為蚊子在森林裡飛來飛去,遇到東西立刻就會自動閃開;當你要打牠時,牠會立即閃躲,一下就飛走了;而當你第一次沒打到牠時,第二次要打牠就更困難了。有人曾研究發現,如果把我們人類現在做得最好、最快的高速電腦,體積做得小到蚊子也可以用,拿來裝在蚊子身上,連讓蚊子躲來躲去都不夠用,因為比起蚊子的反應,高速電腦實在是太慢了!

 

※菩薩乘願再來入世度眾,就是為了證入法性

 

從這裡就可以發現,這個大自然的創造力、這個「三摩缽提」,是多麼的驚人了!從那天以後,在我眼中,什麼東西都變得很美,無論是一株草、一朵花,或是一棵樹、一片葉子,都展現出迷人的生命力,都展現出「三摩缽提」的力量和智慧。從這裡,我體會到了法身如來的境界,體會到了佛的法身,體會到了法性。從這裡,我也瞭解了,為什麼菩薩要乘願再來入世度眾生,為的什麼?就是為了證入法性!

 

菩薩是已經求真成功、已經證真的成道者,他回頭入世來行菩薩道,是做什麼?就是來求「美」和求「善」的;而在求「美」和求「善」的這個過程,就會讓他體悟法性、證入法性。所以菩薩要證入法性,就是用「美」和「善」來做他的引導,菩薩不把這個世界當「真」,而把它當作「美」和「善」來創造。

 

※求「真」是菩薩入世的基礎

 

求「真」是菩薩入世的基礎,如果他入世的時候還沒有證真,就會把這個幻化的世界,把這個可以創造的世界當真,如果這樣,他就沒辦法修行了,那他就不是菩薩了。所以菩薩一定要知道身、心與根塵皆是幻化,他一定要有這個基礎,才不會迷惑,才不致於把這個世界當真,也才會有創造力。所以菩薩一定要先證得自性以後,才能證入法性;證入法性以後,才能夠成佛。不然,所成的只不過是辟支佛,或者是四果羅漢而已。雖然這已經很不錯,很好了,但還不夠好,還有下一個階段要修,是什麼階段呢?就是我們雖已「入解脫門」,但還要「出菩提路」,而「三摩缽提」這一段,就是出菩提路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乘願再來,普度眾生。大家一聽到「乘願再來,普度眾生」,就會覺得似乎不夠美,好像是在做苦差事一樣;但像我今天這樣的講法,就不是苦差事了。因為菩薩乘願來這個世間,是要追求美、追求善的,所以是很快樂的!

 

※如幻三摩提,滿我菩薩願

 

當我明白「三摩缽提」的真諦後,曾經寫了一首偈子:

 

有為可起幻 創造美和善 如幻三摩提 滿我菩薩願

 

這個「有為可起幻」,就是說有相的、有為的這個世間是可以起幻的。起幻做什麼呢?就是「創造美和善」。「如幻三摩提」,就是指「三摩缽提」。「滿我菩薩願」,「三摩缽提」可以滿我菩薩的心願。這首偈子,就是我體悟「三摩缽提」後的感想。

 

※極樂世界是「三摩缽提」創造的

 

問: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它是有始無終,不會壞的嗎?

答:是不會壞的。但是它原來沒有,是阿彌陀佛創造出來的。

 

問:是創造出來的,所以屬於「三摩缽提」?

答:是「三摩缽提」創造的。

 

問:可否請您解釋一下?

答:西方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所創造出來的,極樂世界是屬於報土,它的性質就是報身的性質。報身的性質是有始無終,有開始而沒有終點;而法身的性質則是無始無終,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無法找到開始,也沒有結束。報身有開始,也就是說在開始之前是沒有的,開始了之後才有,所以是創造出來的,只是它不會消失而已。

 

※世界有始有終,更有利於創造

 

問:為什麼不會消失呢?

答:因為它屬於報身的性質。而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則是化身的性質,是有始有終的,被創造出來了,然後又會結束,所以是化土。不過,這樣的世界才更有利於創造,對不對?如果這個世界創造了以後不會結束,就像我們都不死,一直累積下來,最後是人擠人,人口爆炸,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當然,在我們這個世界,大家覺得會壞掉、結束好像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可是反過來看,卻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就可以不斷地遊戲,不斷地創造了,等舊的結束以後,又可以創造新的了。如果一旦創造出來就不會結束,那就無法再創造新的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原本以為最不好、最想脫離的這個娑婆世界,就變得很有意思了!所以當我們想事情的角度一變,世界就會隨想法而改變,而有所不同了。

 

問:證入法性之前,必須先證入自性?

答:菩薩道證法性、入法性這件事情,不是可以隨便做的,只有證入自性的人才能做;沒有證入自性是做不到的,一定做不到。所以你想要證入法性,必須要先證入自性,不然不會成功,只會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