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修行最重要的目標,乃是探究真正的自己;而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條路,也有很多的面向──我們可以在靜心中找自己,也可以在變動中找自己;我們可以在閉門沈思中找自己,也可以在與人互動中找自己;我們可以在內心裡面找自己,也可以在大千世界中找自己。這這本結緣小冊,名為《修行圓舞曲》,主要就是在探討人我互動中的修行之道。

 

本冊編輯的次序,首先指出修行的目標是「無我」;而達到「無我」的做法,是有次第的──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即「四相」)的逐層健全、成熟,然後超越,最後做到離「四相」,而體證「無我」;了解修行次第之後,便開始解說實踐方法──認識「我相」、健全「我相」,然後如何超越「我相」進入「人相」;最後,就人我互動的意義,提出一番闡釋。至於「眾生相」、「壽命相」,都是很龐大的主題,我們將以其它的出版方式,來介紹給各位讀者。

 

對於修行次第,人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我們實際的生活環境,根本就是與眾人在一起的,並且必然與之發生關係;我們不可能對他人說:「等一下,等我的『我相』修好了以後,再來和你互動。」

 

所謂「修行」,是指個人對於所面對的處境,能夠有覺知地、自主地認識、瞭解、調整、改變……,即使眾人感之為困境,個人身處其中,亦能覺得解脫和自在。「知」的能力,隨著修行者的逐漸深行,其能「知」的範圍、層次和內涵也會變得更為深刻和開闊;而這樣的歷程,是沒有止境的。

 

通常,人們都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存處於某種環境中;我們雖然身處其中,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能「知道」自己所面對的是什麼。然而,就在不斷地遭受許多的摩擦和打擊過程中,我們學會摸索和「觀看」;等到能夠「覺知」了,不代表修行就做完了,後面還有重重的奮鬥,等待我們從種種情境中,學習、領悟、體會和成長。

 

人我之間,是來來回回的互動過程,人們若能在這些互動過程中,用心觀察、思考、體會,便能有很多的發現。誠如智崇居士所言:「我們對自己的內心要非常瞭解,才有能力進入別人的心靈世界。」認識自己,不只是閉門深思;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是很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在他人身上,看見許多未曾被自己發現的某些面向。在我們瞭解自己的過程中,其實也漸能瞭解了別人;因為瞭解了別人,反過頭來便可以更深入、更廣泛地認識自己;就這樣一來一回、一來一回的逐層探索過程中,同時也逐漸開展對整體生命的覺知。

 

人我互動間,有歡樂,有痛苦,也有悲傷;之所以快樂,往往是因為意氣相契;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為兩個「我相」之間的抵觸、撞擊;之所以悲傷,往往是因為相合卻要分離。種種「情」,也許是支持、保護、依慰,也許是壓力、箝制、打擊;情,就隨著我們心靈旅程所到達的不同景點,而有了不同的溫度與力道。

 

生命,是自我內在力量,與外在力量不斷地相遇、依伴、撞擊、拉扯、脫離、揉和、交織、相融的過程。生命本身,處處充滿了矛盾:一方面,我們的心靈期望能夠獨立自主;一方面,卻又嚮往某種歸屬。就在不斷地懷疑與確立的過程中,心靈,也許會穿上一層又一層的沈積,而變得沈重固著;也許會脫去層層的包裹,而逐步邁向輕盈與自在。

 

智崇居士言:「修行,是兩種極端間的互動,並且要將這些矛盾超越、化解,這也就是《金剛經》要做的事情。」世界,是修行的舞台,人們就在這個「有情」的世間中,不斷地探索佛法所說的「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

 

 

 

 

圓覺編輯群謹誌 200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