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實踐與迴向

 

 

※發願就是希望好一點

 

問:我們是具有貪、嗔、痴的凡夫,想修行成道應該如何發願?從初級班、中級班到高級班,我們在修行上是否要有一個目標?因為每個人的修行狀況不同,是否請老師開示、指導?

 

答:其實也不需要把發願看得那麼深奧,發願就是我們都有求好之心,想學好嘛!這是最根本的!至於發的願境界高不高,那也不過是求好的心,好到什麼樣的境界,所以重要的是你有求好的心。

 

我們都希望自己好,也希望別人好,這樣的善心就會引導我們努力去做,而這樣朝好的方向去努力的目標,就是所謂的願。發了這樣的願,實踐的力量就會引發出來。所以發願是最平常、最基礎的心理狀態。

 

※隨著自己的進步,願望可以不斷提升

 

如果因為你的程度太差,發的願可能還不夠好,也沒關係,因為對你而言,已經在進步了,方向對了就可以。隨著自己的進步,我們會希望自己更好,那時自然會把願望的境界提高。——這是一個動態的、進步再進步的變化。

 

只要你是進步的、是往好的方向不斷提升的,就可以啦,不必在乎現在的願望不夠好。譬如有一個小偷,他每天都會偷人家一千塊的東西,現在他要做好一點,改成只偷一百塊,這也是進步。雖然對不偷東西的人而言,這算什麼?但是對他而言,他是在進步,我想這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方向,是期待往好的方向進步!

 

※我們都希望更好一點

 

願是非常平常的,就是我們都希望更好一點。但是如果只侷限於希望我自己更好一點,並沒有想讓周圍的人也更好一點,甚至還希望別人更壞一些,這樣的願望就不合「我們希望更好一點」的意義,因為這樣還有一個希望壞一點的願,只是那個壞一點的是別人。我們可不是這樣!

 

※不斷地努力,化平凡為不平凡

 

「希望好一點」,是很瑣碎、很細小、很卑微的,而且是很普遍的,是要持續地、不斷地努力去做的。當你能夠把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做到這樣,就是不平凡了。但是很多人都耐不住,都想一步登天,這樣是很不好的!

 

所有佛教講的東西,都不要看成是高不可攀;都是非常平凡、非常平淡的;但在平凡、平淡當中,有它深奧、不平凡之處。

 

 

迴向

 

※迴向會讓我們修得更好

 

問:發願重要的是要努力去實踐,實踐完是否需要做迴向?發願、實踐、迴向,是不是修行道上必須要有的過程?

 

答:迴向就是分享!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尤其是菩薩大乘的修行實踐,心裡面並不侷限於自己,所以一定會去分享。

 

分享是很重要的,它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分享不會讓自己減少。一般人總以為當我們分享、迴向給別人,我的東西就會減少。這樣的迴向或分享就有限!事實上,當我們去分享的時候,凡牽涉到心靈層次的部分,尤其是佛法,是不會減少的!但在物質層次,確實是會減少的,譬如我的飯要和大家分享,而飯就這麼一碗,一分以後,就不夠吃了。可是也有物質層面的東西沒有這個問題,像錄音帶、錄影帶、書本,跟人家分享,隨便人家去拷貝,都不會減少。所以認定分享就會減少,是錯的!

 

有非常多的狀況是不但不會減少,相反的,還會更多!譬如:當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心得拿來分享時,不但你所得到的會變得更多,而且大家都會變得更多。因為我們大家都不夠完美,而且每個人完美的、具足的部分也不同,所以透過交易,以有餘補不足,大家都就會更加完美、具足了。

 

修行也是這樣,透過分享、迴向,讓大家可以獲得更多,修行上會更加圓滿具足。並且可以達到團體修行的功效,這樣的修行就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互助合作了。所以迴向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機制,會讓我們修得更好。

 

※與其被別人打倒,不如自己先把自己打倒

 

問:同性質的企業,彼此互相競爭的時候,這個發願還可以適用嗎?

答:適用啊,還是適用!

 

問:譬如說你們的產品都類似,對方一直降價,想要把你扳倒……

答:扳倒沒有關係!

 

問:那你還是希望他好嗎?

答:還是希望他好啊!企業一直在用,你看企業要有願景,大家都在做這個事情嘛。

 

問:即使是跟你敵對的企業還是一樣嗎?

答:你不這樣子的話,人家也在學啊,並不是我要不要他好啊,就算你不要他好,他自己也會求好、求進步啊!你講的這個問題,跟你有沒有希望他好根本沒有關係!你不希望他好,只希望自己好,那並不能阻止他來跟你挑戰,阻止不了的。

 

問:老師曾說,企業像戰場一樣。如果是戰場,這個時候怎麼辦?

答:戰場也沒有什麼怎麼辦啊!你跟人家對打的時候,你也會希望對手要有點水準吧?你跟一個爛對手打的話,也是勝之不武!

 

問:如果對方很厲害,他有可能把我扳倒,這個時候願望還成立嗎?

答:成立啊,這個願望一點都沒有問題啊。

 

問:我就被犧牲掉囉?

答:企業經常在犧牲自己,企業最近發明了一個辦法:與其被別人打倒,不如自己先把自己打倒!就是今天的產品把昨天的產品打倒!這是他們永續經營的策略。

 

問:哦,懂了,謝謝!

答:這個就是在求好,所以在競爭的環境也沒有關係,競爭的環境本身就是在求好;除非這個競爭是比爛,那就另當別論。如果是在比爛的環境裡,那我們求好當然就不合,那就會有衝突,就沒辦法跟人家玩啦。

 

問:好的定義是什麼?譬如說對方他也在求好,但我認為對他好的是他能夠修行成道,這才叫做好;而不是去賺很多錢,或是很勞累。

答:不,不!我們的好是個人自己解釋的。

 

問:個人自己解釋?

答:就是一般人的求好,他以為的好就是好。像小偷會想,我今天多偷一點比較好;那強盜會想,我今天多搶一點,就是好。都是自己定義啊!但是不管如何,他在自己心裡最根本的是想要比較好。

 

問:像小偷,他希望偷得多對他比較好;可是我認為,他偷得少對他比較好……

答:那是你的認為。

 

問:對啊,這樣的話,是不是我的好比較好?

答:你的定義就跟他不合。

 

問:對啊,這樣就會衝突啊!

答:對!

 

※發願求好,不比爛

 

問:所以在比爛的環境就會如此……

 

答:對啊,這樣就會起衝突。所以至少這個好的方向要一致,如果好的方向不一致,就沒辦法這樣做。所以當我想要幫助別人讓他比較好,譬如說那個小偷認為要偷多一點比較好,你認為要少偷一點比較好,那麼你就幫助他少偷一點,對不對?你迴向的時候,就要幫助他少偷一點;他覺得你是在妨礙他,這才會起衝突。

 

我不在乎競爭,競爭是應該接受的;但是方向不同,彼此牴觸了,那樣才不行。那種時候只有一個辦法,我不比啦,不跟你們玩啦,或者他不跟你玩啦!

 

 

問:請教老師,您曾經發願說要幫助很多人修行成道,那麼我們這些同修是不是需要有一個團體的願望,跟您的願產生相互對應,透過實踐,真正修行成道。也就是師生之間的願望,如何相互對應,然後這個願才會成立?

 

答:願力不是如此,願力是你們只要願意接受就成立。你現在講的這個不是願的問題,是實踐的問題,就是如何實踐成功的問題。這些我們最近不都在做了嗎?實踐就是要大家來參與,一步一步去做。

 

※發願要能實踐

 

講到發願,我想還有一個問題:大家會想我們的願是不是要發得更大?要發得很徹底?像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個大願那樣——「我要做到……,沒有做到就誓不成佛」,要不要發這樣的願?

 

我覺得發願事小,實踐事大。光吹牛發一發,很多人都會。而發了以後會不會做?做到沒有?那才是問題!像阿彌陀佛發這樣的大願,我覺得對我們一般修行人並不合適。阿彌陀佛可以發這麼大的願,因為他的條件不同,他已經準備要成無上正等正覺,已經是十一地、十二地的水準,準備要修十三地了。達到這樣的水準、背景、條件之後,他才發這樣的願。

 

祂發的這個願,對眾生來講是非常好的消息。如果你看到祂發那麼大的願,於是你也要像他一樣,我想你最好先秤秤自己的斤兩,了解自己現在在什麼階段,才不會不得體。如果你的斤兩根本不夠,即使發了也只不過在吹牛而已,沒什麼意義啦。你發出來的願,就是你要做得到的才合適。所以我就用剛才說的「希望好一點」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水準,就有不同的好一點的願望」,這個說法適合各種不同的程度,即使到了阿彌陀佛要發這麼大的四十八願的程度來講,也不過就是更好一點。

 

我這種說法適用各種狀況,因為不管什麼狀況你都希望自己好一點,只要這樣你就可以進步。你有求好之心,再把它具體化,就會變成發願了。所以,發願只不過是把我們內在求好的心具體化。

 

像這樣的事,在企業裡也經常在用。企業要進步,領導人就一定會擬定願景——把求好的心具體化,然後就能凝聚大家的心力。我們佛教修行的發願,與企業在運行時需要有願景,基本的動作是一致的。

 

 

問:我們發願要實踐時,要如何開始?想聽老師舉個例子說明,謝謝。

 

答:我們發願時,要考慮到實踐的問題;我們不能發了願,然後不實踐。如果發一個願不準備實踐,那就不用發了。

 

講到實踐,中國的知識份子、讀書人,在這個地方有非常大的問題。因為他們有很多構想、理論,認為只要寫下文字,宣傳宣傳,就是做到了「立言」,就是經世之作了,整個事情就做完了。這就相當於是發願而不實踐!而且他們會窄化他們的實踐,認為寫成文章就已經實踐完了,其實這種實踐非常膚淺,我認為這根本就沒有實踐!這是中國的知識份子普遍存在的毛病,而且還很嚴重。

 

或許,他們也可能考慮到實踐的問題,但是他會說:我都已經幫你計畫好啦!——實踐的事情是別人做的。正如我們最近的教改專家,他們認為他們規劃好了;而實踐則是教育部的事情,跟他無關!這是中國的讀書人和知識份子最嚴重的問題,這個觀點是絕對不對的!

 

《成功不墜》天下出版社出版的新書,裡面提到:企業一開始滿成功的,後來慢慢的會失敗;為了避免失敗,所以要轉型,但轉型失敗的也很多。他指出有七種類型的轉型會失敗。當中有一個類型,就是轉型的實踐全交給別人做,這種類型必定失敗。

 

教改就是一個教育轉型的工作,但計畫好了,實踐卻是讓別人去做,這樣的模式是必敗的!同樣的,我們發了願,而不準備執行;或發了願,請別人來執行;或發給別人去做的,這種願都是不必要的,也是必敗的。不只是轉型,創業也一樣,不自己去執行,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不墜》講到這一條時,舉了好幾個例子,都是計畫好了,找別人來執行,結果沒有一個成功的!

 

發願就一定要去實踐,因此我們發的願是要可行的,發願時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實踐能力。

 

 

※梁師的願與實踐

 

以前曾聽說,我的師兄看到華藏祖師發的願很大,想要效法祖師,祖師勸他們說:「你們發小一點的就好了,不必發那麼大的願。」當時我沒這個問題,我沒有發像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他們的那些願。我的心願就是想修行,想找出什麼樣的佛法是正確的、可行的、可修的,我大概只有這個想法。

 

後來的心願就是:希望幫助一千個人修行成道。不過我現在還要補充一下:「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如果「成道就是成道」,那就糟了!所有的都應該是「是名」層次,因此「一千人成道即非一千人成道」,何況釋佛度盡無量無邊眾生還說一個都沒有度,那我度一千個算什麼?大家對這些說辭、這些願,要有更高層次的理解。

 

 

問:請問老師三個問題:第一、我們發的願望如果比較屬於個人的,或者跟別人有相關的,這兩個層次是不是有差別?第二、自己的願望,是不是應該常常講出來,跟人家分享?這樣是不是比較有助於實踐,對自己形成一種督導,一種壓力?第三、老師既然帶我們在討論願,要不要鼓勵各位把願望講出來?

 

答:第一、我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什麼要幫助一千個人修行成道,我心裡的想法只有一個,就是要把自己修好。因為那時我已知道華藏祖師傳給我的這個修行方法是正確的、好的、沒有問題的,是可以修行成道的佛法,當時我的願望就是把它實踐出來,把它做到,就是想要修好這麼一個願望而已。

 

至於後來這個幫助一千人成道的想法是怎麼出來的?這是華藏祖師圓寂了以後,我自認正確修行的方法已經有把握了,我也知道怎麼修可以修好,可是其他沒有跟華藏祖師學過的人,他們不知道這個方法;而且跟華藏祖師學的同門師兄們,他們雖然知道這方法,可是並不懂,也不見得會用來修,這時我就想我要幫助他們。另一方面我也相當感慨,我老師教了那麼多弟子,怎麼懂的人那麼少——他的弟子共有十三個人修成?覺得這樣實在不好玩,因此就想,如果我再教別人,就不應該那麼少,所以就乘了一百倍,就是這二個因素促成我心裡的這個願望。

 

定下這個願望以後,有沒有影響?有影響。我會想盡辦法,把佛法用簡單的方法講出來,讓人容易聽得懂,之後我就朝這個方向努力。所以我是在實踐的,我定下這個目標時,就知道這個佛法很難懂,那要怎麼讓現代的人很容易就懂?因為我定下了這個志願,就要達成它,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把華藏祖師教給我的這整套佛法,簡化到你們現在所聽到的內容;同時一方面我也要實踐。現在我已經有把握讓大家聽懂這個佛法是什麼東西了。大家只要上了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整套就聽懂了。但是,這個懂只是理解層次,還不夠,還要能夠實踐,而實踐有實踐的問題,因此又定下一個協助大家實踐的機能。

 

整個行動的目標都是起源於我這個願,是這個願推動著我去實踐。開始只是我自己要修好而已,然後轉變成要幫助別人,這中間的轉折點,是在我老師的圓寂。因為當我老師還在的時候,幫助別人根本不是我的事啊!我只是想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它根本不會出現在我的願望裡面。到後來發覺這套佛法沒什麼人懂,所以才覺得有責任要把我所懂的佛法,再推廣出去,才會關聯到別人。

 

當然,圓覺宗的目標本來就是「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遲早會要從個人轉而幫助別人,從自覺到覺他,從自度到度他,這是必然的過程。但是很顯然的,第一步一定是自度、自覺,如果自度、自覺都沒做好,不能奢談度他、覺他。但是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人在發願時,自己也沒修好,既沒自度、也沒自覺,就在那裡要覺他、度他,發這樣的願是很累的事,因為程序不對啊!

 

※發願前可以先跟別人討論

 

第二、這個願我們是不是應該講出來?我想願在還沒有發之前,是可以講、可以討論的,講出來並不等於是發願。

 

我們可以討論心中對於這個願的想法是什麼,互相切磋一下,這樣對於發願這件事情就會更加明白,檢討清楚了以後再發願,才會定下來,會念茲在茲地去達成。

 

並不是在發願之後,讓大家曉得我發了什麼願,重要的是還沒發願之前好好討論一下,弄清楚以後再發才比較重要。弄清楚了以後,就發一個自己心中真正要的、可以實踐的願望,這樣是可以自己提醒自己,也可以講給別人聽,讓別人來監督自己,這樣就比較有用處。但也不必講太多,因為如果你真的已經在實踐的話,實踐的進行式其實不用講。

 

就像我希望幫助一千人修行成道,當我定下來以後,你們就可以看到,華藏祖師教的佛法到現在我一直不斷地在修正、調整。我讓大家學的這個佛法,其實最深的,也就是真正的、純粹的佛法這個部分是沒有改變的,但是表達的方式改了非常多,它可以讓一個學佛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就掌握到精髓。這是經過努力的,我現在發覺這一段努力可真不簡單!這就是我在不斷的實踐,不斷朝這方面努力,才會有這樣的成果出來。

 

所以並不是說定一個幫助一千人成道的目標,就每天宣揚,只是講,什麼事情都沒做,那有什麼用呢?我為了實踐這目標,我把佛法改進到讓大家上三十個小時的課,就可以全部學完。——這就是我對自己發的願所做的努力啊!

 

很多人喜歡講來講去,以為講多了就是實踐,對我來講,那根本沒有實踐,根本就還在「想、說」的階段;沒有「做、成」。「想、說、做、成」有四個階段,只停留在想和說,是很嚴重的問題!

 

問:每個人是不是都應該有願望,因為願望會導引他往一個好的方向走?

答:對。

 

問: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夠知道自己發的願是否真的能做到?

答:對。

 

※圓覺修行者的願望

 

問:有自知之明,就是要從團體、個人……多方面來反省、檢討,這個願就變成能夠執行的,自然就會有力量?像我們這些來圓覺修行的人應該發些什麼願?請老師指導一下。

 

答:對。若是要發個人的、比較小的願望,只要想想希望自己哪一個部分更好一點,這就是你的願望所在;不必在乎願望有多大,只要是比以前好一點就可以。

 

我們現在的人,一般大概是希望:我能夠入定、能夠開悟、能夠觀想、希望對佛法能夠更深入地懂。另外可能還有些人想的是:我的業障可以少一點、我的病痛可以減輕一點、我的身體可以健康一點、我的名字要改好一點、學生希望成績好一點、工作的人希望薪水多一點、買賣股票的希望多賺一點……這些都是啊!如果你的願望就是在意這些小小的事情,但你若認為這些對你來講就是很大的事情,那就是很大的事情啊!我們如果能夠把這些願望都定下來,然後就要去實踐。像我們希望打坐、修行的時間可以多一點,這都是自己可以達成的。

 

所有這些願望,綜合起來,你來圓覺宗修行,最少要有一個願望:能夠皈依自性成功、能夠體悟本來面目。這個願望一定要有!如果沒有,那就不用來修了!另外,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樣的願望實踐上很困難;沒關係,至少你可以改變成另外一個願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望總可以達成了吧?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阿彌陀佛說:只要你不犯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不誹謗正法,唸十句阿彌陀佛的聖號,臨命終時,一心願往生極樂,就可以辦得到,如果你連這都辦不到,你就免啦!

 

當然,發願是要比平常的希望更高一點;不過,它不會背離我們的希望,只是把我們的希望更具體,更加高一些。不要讓願望太容易成功,那就沒有挑戰性;但是也不能夠弄得太難了,根本無法挑戰。這個要自己去拿捏,也可以跟同修大家討論。重點是什麼呢?重點倒也不是它有多難,或多容易,而是要能激發你的潛力,否則這個願就定得不好!所以通常這個願望都要定到有一個難度,讓你覺得在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也不能到絕對不可能,這樣才有挑戰的刺激,潛力才有可能被激發出來。

 

當我們要去實踐時,一定要訂出一個檢查標準,也就是說你有沒有完成,是可以檢查的。不能定一個願望,是根本不能實踐,也不能檢驗的,因為無法落實的願只會讓你變得狂妄而已,不是好的誓願!

 

※願的檢驗標準

 

問:老師說發願必須是可以達成的,而後才能實踐、迴向,而且還要有一個檢驗的標準,希望老師在這方面說得更具體一點。

 

答:好,我們發的願需要有檢驗的方法,不同的願就要有不同的檢查方法,檢查看看你有沒有做到。如果發了願,卻根本沒有辦法檢查到底有沒有做?有沒有進步?這樣就沒有用,因為不能檢查,有沒有做或做錯了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有可以檢查的方法。

 

要有檢查的方法,就一定要有可以被檢查的指標,而且檢查的方法也要簡單而容易實踐,否則大家就不做檢查了。這些地方大家都要自己訂,我只能提原則。

 

譬如說現在資本主義的企業,為什麼可以做得比較有成效?就是有一個簡單的檢查方法:賺錢就是做好了;虧本就做壞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檢查工具,這個企業要經營得有成效,就很困難。所以沒有一個可以快速、方便的檢查工具,是很難把事情做好的。

 

講到這裡,我又不免要談到我們的十年教改,它就是沒有檢查方法,所以弄到這麼一塌糊塗,大家都受不了,專家們還在那裡各說各話:「還不錯啊」、「有進步啊」、「好像也有成效啊」。所以當沒有一個方法可以檢查的時候,就幾乎注定是要失敗的!

 

※輕忽「做成」的偏差文化導致無窮的苦果

 

所以「做」和「做成」這部分,在實踐上非常重要,這些事情我是最近才比較懂。五、六年前,我也提出要「想」、「說」、「做」、「成」的理論,也曉得「做」、「成」的重要性,但對於如何「做」?如何「做成」?並不是那麼清楚。最近比較清楚是因為看了一本企業管理的書,叫做《執行力》。這本書就是講怎麼「做」,執行時有哪些事情要做,到把它「做成」,其間的複雜和困難,絕非那些只會「想」和「說」的人能夠瞭解的!只會「想」和「說」的人,都是空包彈,沒有真材實料,沒有用!他們只會放話,不可能做事!當一個社會或國家,傾向於「想」和「說」,而不瞭解「做」和「成」的話,他們就會推舉那些會放空包彈的人,因此那些只會放空包彈的人通通出頭了,而那些真會做、又會把事情做成的人,就不會受到重視,會被埋沒。這樣的社會或國家就有很多痛苦要去承受。

 

修行也一樣,我們必須要會實踐;而要會實踐的話,就一定要有檢驗的方法,且檢驗的方法要簡單、快速、好用,你現在做到什麼程度?做得有沒有偏差?都可以立刻檢查出來,這樣你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個部分是要實踐、要去努力的,所以在一開始發願時,就要準備好了。

 

有人會發很多願,但只停留在「想」和「說」的層次,絕對不去考慮做的事情。所以,當他發願發得洋洋灑灑、很偉大的時候,他就已經很滿足了。另外有一種人,他厭惡任何無法實行的事情和想法;任何他覺得好的事,都是可以執行的,不能執行的,他就認為那是空包彈!在我們生活周圍是有這種人的,像我家老二就是。我們的社會文化,並不重視這種人,像他在公司裡,那些會放空包彈的、會講大話的人,都把他壓著,他都覺得:耶,是你們不對啊!他講的話人家聽起來都很保守,就覺得他比較差;但是他雖然講得比較保守,卻都是可行的。他聽到那些人講的都不可行,怎麼大家都稱讚那些人?他常常搞不懂,後來我才發覺原因何在。

 

所以一個傾向於執行的人,在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文化裡,會受到排斥、輕視!因為他講的事情雖然是可行的,但大家會覺得保守;相對地,其他人都講些不可行的,但是講得都很大、很誇張,大家也不管可不可行,只要講得很大、很漂亮、洋洋灑灑,大家就很佩服。我們的社會這方面真的是很嚴重!

 

有人說:政治人物說三種話,一個是大話、一個是空話、最後一個是謊話。大話、空話就是不能做的空包彈,謊話就是更不好的,根本就是騙子!他們為什麼要傾向於說這樣的話呢?為什麼這三種話有效呢?就是因為大家不重視實踐所致!對於「做」和「做成」這個層次根本不重視,這是很糟糕的!

 

本來以為企業一定要重視「做」和「做成」的,但台灣的企業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這個地方還是有問題的!所以一個國家社會,當他的文化習性有偏差的時候,影響是很大的。當然這裡的修行人也會有這種問題,所以我一再強調這件事情。

 

 

問:再請問老師,如果願與檢測方法都有了,是否每半年檢驗一次?在實踐的時候發現沒有完成,我們要如何去做檢討?或如何防止這個問題的發生?

 

答:那就改進啊!如果我們發了願,在實踐的時候,又沒有達到,怎麼辦?我要特別聲明一下,我們修行時發的願都是傾向於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在時間上會定得比較長。至於你講的半年就要檢驗有沒有成果,這應該不屬於這種高難度的願的事情。它是比較小的願望,面對這種小一點的願望,我們是可以檢討的。我不贊成把標準降低一點,我們應該改進方法,然後還是可以如期完成,這樣比較好。

 

至於高難度的、不可能的任務的這種願,發了這種層級的願,就只有勇往直前,沒有別的方法。這一生做不好,下一輩子再來!那根本就沒有妥協的餘地,只有勇往直前一條路,這種願要嘛不發,若發了你就要這樣做。這是我的看法。

 

問:執行力是不是也牽扯到要有紀律的問題?

答:喔!當然!

 

問:那就包含身、口、意都要,若只是在嘴巴講講,連最起碼的紀律都做不到,就是大話、空話、謊話,那就差太遠了。

答:對啊!

 

問:紀律在執行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嗎?

答:不只如此,在想、說、做、成每一個層次都要有紀律。

 

問:我想到《AA+》的三個圈圈,那三個圈圈也是指職場上若希望有個良性循環,就要去檢討,對吧?

答:對!

 

問:像刺蝟原則裡面講的,要追求的是第一,就要有很高的熱忱,要考慮到自己的動力是不是可以源源不絕?

答:對!

 

※團體如何形成一個共同的願景

 

問:對團體或企業來講,好的願景會導引大家往前進,而不會是只在分配資源而已。請問團體的共同願景如何形成?大家有沒有共識?是誰發起的?經過怎麼樣的歷程?

 

答:要形成一個共同的願望,首先要參與的成員真的有共同的願望。要形成共同的願望,要怎麼做?就是有共同願望的人就上車、留下來;沒有的,看看能不能說服?說服不了,就請他下車!這個就是《從AA+》裡面說到,一個公司本來是A,要改造成A+的時候,他需要做調整。做調整的時候,第一個重點就要找到對的人,如果某個人願望不合的話,那就是不對,不對的人就請他下車。

 

《從AA+》裡面特別提到一點,就是不要先有願景,也就是不要先有目標,最好的辦法是先找到對的人,然後這些人才來決定要去完成什麼目標。它舉了個例子:我們已經有一部車了,然後去找對的人上車,有的人開車,有的人坐車,有的人當車掌,至於這個車要開到什麼地方去,先不做決定,由這些在車上的人,上了車以後,再決定他們要開到哪裡去。——要開到什麼目的地,這就是目標,到這個時候才來講願景。這是《從AA+》裡面的主張。

 

我們是一個修行團體,我們要找對的人,必須確定你是一個要修行的人。至於我們要怎麼修?是要學小乘?還是大乘?還是密宗?還是其他什麼?可能沒有確定,甚至是不是佛教也沒有確定,但是是想修行的,這是確定的。所以大方向已經定下來了。至於目標——目的地、一個一個的步驟,要選取怎麼樣的步驟還沒有定出來。

 

找對的人——合我們願景的人,才要他參加,不合的就不要參加。接下去才能定義我們要怎麼做。執行的步驟是可以有所選擇,但是現在我們圓覺宗的修行,個人的修行次第都已經定了,但是團體的步驟還沒有很明確的定出來。

 

至於要不要去實踐這個共願,這些問題其實已經滿清楚了;反而,可能有別的問題存在,例如跟我們共願無關的其他的願。一個人的願望可能很多,儘管修行的願是一致的,可是其他的願可能不一致:譬如有的修行人希望有很多錢;有的則反對富有,喜歡清清淡淡的、貧窮一點的。又譬如選舉時,到底是泛藍的還是泛綠的?修行以外的一些願望會牴觸,怎麼辦?最好就是根本不管它。修行以外的那些願望,根本不在我們考慮之列,這樣才比較正確;否則會很累、很麻煩。

 

如果一定要連這些願望都一致,那你就組成一個小小的團體,甚至不要團體,一個人好了!這樣就沒有問題了。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撇開修行以外的事情,這是我們要採取的方式。

 

※大願在執行層面是去完成許多小願、細節

 

問:我是這樣子在提醒自己不要忘失大願……

 

答:好!我知道!在願望中,就層次而言,有些境界比較高、比較重要的,都也還只是願;許多小小的願望,我們常說那些不算願望,但就實踐層次來講,我們面對的其實都是這些小小的願望!即使要實踐大的願望,做事時也是要面對這些瑣瑣碎碎的、好的、壞的……諸多小小的願望。像我剛才講的,到底生活是要富有呢?還是小康呢?到底是泛綠還是泛藍呢?在實踐大願時,就是會碰到這種小問題。實踐時,沒有大問題,都是瑣瑣碎碎的小事。有實踐經驗、執行力很強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像鴻海的老闆郭台銘先生就認為事業的成功或失敗,就在細節裡。能夠將細節把握得越細,就越能夠成功。所以他說了一句名言:「魔鬼都在細節裡!」這句話很傳神!在《執行力》這本書裡也是這樣強調。面對這些無量無邊的瑣碎,要有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去處理,那才叫做有執行力!不能夠處理這些事情,就是沒有執行力!在《成功不墜》這本書裡也提到,有些領導人只抓大的,細節部分就放給別人管,那就會失敗!該如何去面對細節?是不是每一個細節都要自己做?也不是!只要能夠掌握就行。不過掌握也是有方法的,如果面對這些問題你沒有方法,你就是一個沒有執行力的人。

 

講到這裡,又是大問題了!我們大部分的人這方面非常弱,常有人說:「唉,這是小事情啊!跟我們的大願無關啊!」以為就可以不管它。根據我的瞭解,是不能這樣的!我們的大願能不能實踐,就是看這些小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如果不能解決,就是不能實踐!就只是到「想」和「說」的層次而已,沒有到「做」和「做成」的層次!所以,我們不能夠忽視這些小細節。

 

當我們在分析願的層次時,分別這個是重要的、那個是不重要的;這個是核心的、那個不是核心的……,那只是停留在「想」和「說」的層次;但一到實踐層次,是全部都要面對的!並不會因為小,就可以忽視;也不能夠因為不屬於主流願望,就可以不管。這就是實踐複雜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六度萬行,其實不只是萬行,根本是無量無邊的實踐!

 

所以一講到真正的實踐,那所面對的問題,跟在理解層次,停在「想」和「說」時是差得很遠的!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想」和「說」的層次,是可以把這些不屬於修行的願望撇開不管,一旦到實踐層次的時候,就不能不管!那些細節都是實踐層次必須面對的問題。譬如說修行時碰到泛藍、泛綠的衝突,修行人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修行人要有辦法超越,把這兩個衝突擺平!實踐時,就是要有這種能耐,因為人要修行就是因為有衝突、有問題啊!

 

佛法修行就是要化煩惱為菩提,所有的這些細節都是煩惱,我們是不能夠逃避的!在「想」和「說」的層次是可以把煩惱撇掉,但是到了「做」和「做成」這個層次,則是無法撇掉的!撇掉就等於是脫離、不實踐!要在這個社會、這個地方修行成道的話,那就撇不掉!

 

(以上內容是2003112連線法會,老師與同修之間有關「發願」的問答。關於「願力」相關文稿,請上圓覺網站http://www.obf.org.tw,點選「圓智天地」進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