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實、追根究柢

 

 

 

※智慧就是清楚、明白

 

前一陣子談到建立淨土的事情,我漸漸地瞭解了自己:事情是想得很大,但就是細節照顧不到,能見輿薪,而不能明察秋毫,所以,實際要去實行,就會有一些困難。有些人不同,在細節上會照顧得很周到;但能明察秋毫,卻不能見輿薪。要兩邊都做到,實在不容易!

 

不過,在這世界上,還真有這種兩頭都可以做到的人。而我有一個本事,就是別人的本事、能力,我很欣賞、喜歡的時候,就會被我學到;如果沒有注意,或是注意力了,但不喜歡,那就學不到。所以,學到與否,端看心有沒有打開了。

 

這幾天,一有空閒,我就帶著《楞嚴經現代直解》的講稿在修改,發現過去講的東西,現在再看,要改的份量還滿多的。當初在講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要講給阿難聽,因為阿難很聰明、識心很靈活,因此,釋迦摩尼佛也用像阿難一樣的識心的模式來講述。所以,這部經典,很多人看得暈頭轉向的。而我最早也是看不懂,每一個字都弄清楚了,但變成句子就不知所云了,可是還是硬著頭皮繼續看。全書共十卷,第一頁就看不懂;但只看第一頁,也未免太少了。所以,不管懂不懂,繼續看下去,把第一卷看了十遍,但還是不懂,很洩氣……之後偶爾想到了,才又拿出來看一看,就是不懂。後來,跟華藏師父學心法,給他灌過頂了,就開始修。修了半年以後,心血來潮,又把《楞嚴經》拿出來看一看,咦!這回不一樣了,從頭到尾,怎麼搞的,第一卷看清楚了,很簡單啊!第二卷也很簡單啊!一口氣就把它看完,很清楚它在講什麼。

 

我覺得以前看不懂,真正的原因是搞不清楚到底有沒有自性?見了華藏師父以後,他說:「自性,有啊!我教的就是自性法門啊!沒有自性,怎麼叫做自性法門呢?」這個地方其實我是在看《楞嚴經》之前就弄懂了,那是什麼呢?就是「能、所」,就是我跟大家講的「能知與被知」的問題。「能知」的性質就是能知道,被知就是被你知道。真正的能知,也不能講了,因為被你講了,就不是能知。大家上過初級班的話,這個地方都會懂,也不會覺得太難。我對能知與被知都定義清楚了,甚至還舉出中間有混合區,那就更清楚了。這些清楚了以後,你去看《楞嚴經》,從頭到尾都是我講的能知與被知。雖然,大家聽能知與被知,都懂了,一點都不難啊!但是,要你去看《楞嚴經》,頭就大了。所以,《楞嚴經》就是有學問;我講的,沒學問,太簡單了。

 

以前在清大物理系的教授們,私下都會講:學生太聰明了,要講得很難懂,學生才會佩服你:「老師好棒喔!」但是,我的缺點就是:總是把很難的東西,一講,就變成很簡單了。大家聽了會覺得:「我也會嘛!天經地義的事情。」事實上,能夠把難的東西,講得那麼簡單,這才是有學問、有本事;但是,卻會被人看成沒學問。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會說,眾生顛倒,沒辦法!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講這一段講多久?而我講這一段才兩小時,你們也不像阿難那麼聰明,卻都聽得懂,甚至連阿公、阿媽都聽得懂啊!

 

阿難聽不懂,都會一直問。以前上修行班課程,有很多人提問題,我就曉得,我要把我的講法內化、消化掉了,讓大家聽不出問題來。開頭還以為,程度不行,不會問問題,不是如此,是我把它消化以後,產生不了疑問,所有的疑問都消掉了。

 

這幾天我在改《楞嚴經現代直解》的講稿,看到這個地方就覺得,唉呀,這樣子講是很深奧的,但深奧還是有深奧的好處。也可以說,用另外的理路、邏輯來呈現時,就比較深奧。所以,東西本身並不深奧,是使用的語言、文字和邏輯,比較花腦筋。釋迦牟尼佛為了表達「能見是不可被見」,說得你昏頭轉向,祂說「見見非見」,你聽得懂嗎?光是這一句話,就把你搞得昏頭轉向。因為我把它理得很清楚,所以知道他在講什麼。我也很佩服翻譯的人,可以翻出來,還可以讓我看得懂,這就不簡單了;如果連我都看不懂,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它讓人覺得很難的地方,主要是在那個「見」沒有分清楚。「見」有兩種:「能見」與「被見」。若沒有分清楚,混著用就昏了。所以,只要把能知、被知,也就是能見、被見釐清楚,就OK了。

 

這個地方就是《楞嚴經》讓人覺得困難的地方;但是,由於我對於「能知」與「被知」實在是搞得太清楚了,因此,只要一拿這個觀念來解讀經文,再也沒有什麼地方會成為我閱讀上的障礙了。《楞嚴經》文字難澀難懂,我不知道究竟是原文就是如此,還是翻譯成漢文之後才變成這樣?其實,只要用「能知/被知」來解析「見見非見」──「你所看見的被見,並不是能見」,如此一來,「見見非見」不就很清楚了嗎!只要「見見非見」這個地方弄清楚了,其它經文也就跟著變得容易了。

 

如果有地方混淆了,心裡不確定、模糊了,事情就會變得複雜、困難。就像要從房子走出去,很容易;但是一失火了,有煙霧了,要逃命的時候,又逢晚上,那麼小小的房間,要逃出去,就變得困難重重了。我們讀經也是一樣,如果你混淆不清楚,明明很簡單可以懂的東西,就變得難懂了。

 

所以,智慧是什麼呢?就是清楚、明白。你有清楚、明白的能力、本事,就是你有智慧。

 

※求真求實、追根究柢乃成功的不二法門

 

世間的事情,要把它做好,和出世間的事情——修行,要修好,原則是一樣的,都是要求真求實、追根究柢,沒有第二個原則。

 

求真求實、追根究柢的精神是沒得比的。世間事情的真假是相對的:如果有個人和我一樣是求真求實的,可是我若比他更真,那麼他就是假的。我如果比他更真實、更實在,追根究底的功夫下得更深,那麼我會成功,他就會失敗,或我比他成功;而他又會比其他那些不求真、不求實的人成功。

 

那麼修行呢?也是一樣,完全一樣。如果你的功夫下得不夠深,你就得不到真實的答案,你就解不了這個問題。

  

我想大家應該聽我講過,我為了解「時間」這個問題,花了好幾年,鍥而不捨,一直找下去。應該是說世間沒有答案,因為在我們現有的世間沒人會啊!會的人可能都已經出世間了,他也沒有留下任何論述。當然,有人說,他們解掉了,尤其是禪宗,也有一些偈子,告訴你,他們解掉了,但是過程沒有紀錄,所以,在世間等於是一個沒有解的問題。

  

這麼多人想要解而沒有解的問題,在我這樣子的努力之下,經過幾年,還是把它解了。這個是什麼呢?就是求真求實、追根究柢地做下去,沒有別的!所以,我就發覺,不論是世間事或是出世間的修行,成功的原則都一樣! 

 

因此我會覺得,中國的讀書人最可惜的地方,就是他們有一個習慣——以為只要把它寫成文章,就算完成了,就是做到「立言」了!其實這樣只是停留在文字符號的層次而已,非常不真實!

 

有人以為文字,不但有黃金屋、顏如玉……什麼都有,其實,它只是一個符號、一個傳遞訊息的工具而已啊!怎麼會把它當成是一個真實呢?怎麼會有這樣的觀念?這一點我很納悶!這個觀念流傳了幾千年,我猜想真正的原因還是科舉制度種下的。因為朝廷以文章取士,懂得文字,會寫寫文章,就不得了,就什麼都會了。事實上,真實的事情,哪裡是文字?

 

中國人太重視文字了,我記得在大陸讀小學時,傳統風俗對文字的尊崇是:一張紙上面如果寫了字,就不可以隨便丟棄,一定要好好地保護,好像要膜拜的樣子。那時候已經有報紙了,報紙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字,拿來包燒餅油條,就有很多人受不了,認為怎麼可以對文字不尊重?有時候,小孩子搞不太清楚,就拿那些報紙來玩,放在地上踩來踩去,那些沒讀過書、甚至不識字的長輩,就會責罵我們,說什麼對文字這麼不尊重,會下地獄……。對文字尊重的程度,好像文字是有靈的、有生命的,重視到這個地步,這就是所謂的「文字障」!這個問題很大!

 

其實文字只不過是符號,沒有什麼;但是,你這麼重視,重視到這種程度,它就會變成有影響力。影響所及,世間人就會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命不好的話,就去改名字;名字一改,命就變了。你這麼重視,它當然就會產生這麼大的作用;它會有這麼重要的作用,根源就是人們對文字太重視了!所以這個力量的來源,都跟我們的認定,我們的重視,或者是我們的執著有關。

 

這些事情,小的時候我都經歷過,但是到後來,對我來講,一點影響都沒有。為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況文字?這些問題我都是這樣解掉了。這樣的解掉,我想是很徹底的。大家如果來學佛了,一定要能真正體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虛妄到後來,所有的相都可以是虛妄的,但是文字不能虛妄;很多事情都是虛假的,但是他的夢是真的。──那就不是真體會!很多人是這樣子。

 

我會講這個事情,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兒子買了一本《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要給我看,內容敘述王永慶就是個求真求實、追根究柢的人。作者的父親和王永慶是同時代的人,他的父親讀的書很多,懂英文、日文、中文和閩南語、客家話,是中部的大木材商;可是,王永慶只有小學畢業,起初開米店,後來也做木材商。

 

作者在大學畢業,剛入伍,接受預備軍官訓練的時候,他父親的事業破產了。那時,王永慶也在做木材生意,還很賺錢。他的父親這麼有學問,待人又很和藹,是很慈悲的一個人。他就問他的父親:您的事業為什麼會失敗?他父親歸納的原因是當時借高利貸,錢滾錢,開始時覺得沒什麼,時間一久,愈滾愈大,把他壓垮了;但這個做兒子的不認為如此,認為一定有別的原因。所以,他要去研究王永慶,要找出他父親事業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書裡舉了一個王永慶做木材生意的例子,找出王永慶求真求實的那種精神、那種毅力、那種能力,是他父親所不及的。

 

當時那些木材商是怎麼做呢?務局把山上砍下來的木材先泡在水池裡,因為如果露天的話,木材會乾、會裂,就不好了。然後木材商就一起來標,誰寫的價錢高就得標。這麼多木材放在水裡,品種不同,有針葉的木材、有闊葉的木材。針葉木材是高山的,木材比較貴、比較好,闊葉的木材就比較便宜;除了樹的品種之外,還要考量數量啊、粗細啊……等等。大家都在看那一池子的木材,如果標金寫多的話,就會賠錢;寫少的話,又會標不到。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要去算的,他的父親和其他人,都只是拿著竹竿戳一戳池裡的木材,約略地看一看,點一點數目,就估了,就寫下標價了。

 

後來,有一次王永慶得標了,他寫的標價很高,人家想他完了,他一定要賠錢了;結果反而賺了很多錢。大家就覺得很奇怪,怎麼回事?後來才曉得,王永慶在標售的前一天晚上,黑夜的時候潛入水池裡,一根一根地把材質、數量看清楚了,記下來,然後,算清楚,寫下了標價。

 

用那個竹竿敲一敲池裡的木材,是求真求實;而趁著黑夜,人家不知道的時候,潛入水池裡,細看每一根木材,也是求真求實,但是這二種求真求實的程度不同啊!王永慶追求真實的精神,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對於世間事,我也是求真求實,不過跟他比起來,還沒有他厲害,我大概也是用竹竿敲一敲而已;不過,我在追求佛法上,那追根究柢、求真求實的深度,也是很少人有的啦!

 

所以,嚴格說來,任何事情,不管是出世、入世,不管是賺錢的事情,還是修行的事情,要想成功,就只有這麼一個訣竅——「追根究柢」而已!王同修,你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現場問答】

 

王:這也是最近我自己在做的一門功課。另外最近帶幾個企業的訓練課程,我發現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平常可能大家都忙,沒時間停下來,靜下來,去面對問題;可是當他們停下來,把問題一層一層的釐清楚了,解決的方法自然就出來了。

 

我舉個例子:上個月我在某家公司,我只是講幾個原則,讓他們自己去提問題,自己去解決。因為那些專業問題,我根本插不了手。但是,兩天下來,發覺他們提出的十幾個問題,大概有八成都是很有效用的。這也是企業經營這一部份——如何找到問題,真實地找出原因,然後,效益就出來了。

 

另外,我也分享一個王永慶賣米的故事。早期,王永慶賣米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都在賣米了,他是新加入的,怎麼去跟人家競爭?當時,稻穀都要放在曬穀場曬太陽,所以稻穀都會夾雜小石子,那時還沒有撿石子的機器,所以,很多人吃飯都會吃到小石子,一不小心咬到小石子,牙齒就會少了一塊。這種狀況,大家都習以為常。可是,王永慶賣米就會特別把小石子挑起來,很多人跟他買米,吃了他的米,不會咬到小石頭,所以,自動替他傳播開來。代表他已經開始有求真求實的精神了,想著如何能讓人在吃飯的時候,不會去咬到小石子?那就是從最根本的,也就是多花點成本,去雇人把石子撿起來!這個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們每一個人,在經營上,如何去挑自己那一個小石頭,這是求真的精神,也是我在做的一門功課。

 

 

問:王永慶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最早是賣米,他是怎麼做的?每一戶人家叫米的日期、數量他都會做紀錄,時間差不多了,會主動去問是不是沒米了?如果沒米了,他就主動送米去。他賣米很成功,做木材生意也很成功,到後來台塑企業也很成功,做什麼事業都很成功。不知是因為他的人格特質呢?還是因為他非常非常的想賺錢,看在錢的份上,所以很努力,導致他的成功?哪一個是根本原因?因為他曾經提起,他來自非常窮苦的人家,很希望以後可以賺到很多錢……我很想知道這個原因。因為這個問題可以推到,是因為自己本身的興趣,很想把事情做好,還是……不曉得師父知不知道?

 

師:你啊!你提出問題,想要求真求實,那你就如實地去找答案嘛!最近,我在求真求實這這件事情上,發覺了一件事情: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在求真求實,事實卻不然!那是什麼狀況呢?我們找到了一個原理,就任意用在別的地方上,像你剛才那樣——「同理可推」,那就是不真不實!推論怎麼是真實?而且這種現象經常大家都會有哦!

 

我們講佛法也一樣,如果講了一個原理,大家聽了覺得這個原理很好,於是就想:哦!這個是不是可以用到別的地方?其實也不是不可以用,你若要用,你要去求真求實,什麼狀況下,該用什麼方法,要怎麼做,要有真實的了解;如果只是依樣畫葫蘆,隨手拿來就套用了,那就是不真實!濫用「同理可推」的人,有時候運氣好,是會成功,但是,那種成功是不實在的;一旦運氣不來了,機會不合了,他們就會敗得很慘,因為他們「不真不實」、不紮實嘛!

 

但是,我們常常以為「同理可推」就叫做真實了,對不對?這就是大家已經有了不真實的習慣!所有那些失敗的人,都是因為「同理可推」的態度所致!我們的教育,就教我們習慣於「同理可推」——這是求真求實裡最要命的一件事情!但是,這個問題都一直在哦!而且好像都是那種「同理可推」的人,成績會比較好。因為我們都是著重那種「同理可推」的能力,根本沒去培養和教育實際下真功夫的本事,或去測驗真實功夫的能力,我們根本沒有朝這方面去做,都是停留在文字上、同理可推上。

 

還有呢,找了一件事情、一個原理,就要把它擴大,通用到全世界,變成通則,這些都是很要命的!因為事實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特殊性。如果亂套通則的話,必然看不見事情的真相。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裡,很奇怪的事情:書讀得好的人,事業不會成功;反而書讀不好,只有小學畢業的人,事業卻做得很成功。這可能是,我們的教育是在反事業……

 

 

陳:講到求真求實,我就想到,這種態度對於現代社會是滿重要的。我們面對網路的世界,很多人會以為有文字資料,甚至於有某一個網站,上面寫的東西就都是真實的。有些學生,引用網路上某篇文章,他就以為是真實的。我們也會收到e-mail,它也會告訴你,是從哪裡來的,但這些東西是真實的嗎?

 

求真求實的態度,真的是很重要!很多人會受騙,也可能是在這個地方出了問題,尤其是網路開放後,如果沒有求真求實,是很容易誤入歧途的。未來的新新人類,面對這個世界,求真求實的態度可能比以前還更重要啊!

 

(以上內容是2006529週一共修,梁乃崇教授在台北襄陽精舍所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