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的修行(1)

 

 

菩薩怎麼做才叫度眾生呢?

就是要領導一個團體,去完成某一項任務;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同時讓團體修行成道。

 

 

梁乃崇教授

 

 

 

權力本身沒有善惡

 

接著上午的話題,可以再講一件事情。中午休息的時候,陳醫師問了一些以前我已經說過、而現在需要修正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他了,不過這些問題值得再講一遍。以前我們討論過「宰制體系」(金字塔模型),也對它做了很多批評,並試圖以非權力的體系來取代它。後來我們弄出一個體系——「念珠模型」,這個模型跟我最近講的「權力的本質」是相反的,因為念珠模型是去除權力的體系。

 

現在講權力的本質,等於認同「宰制體系」(金字塔模型),所以陳醫師就問了這個問題,我是考慮過,只是沒講,因為沒人問。以前我並不懂權力的本質,所以批評「宰制體系」。「宰制體系」有它的道理。當時,之所以不喜歡權力,是因為喜歡民主、平等、自由,才對權力做了批評。現在自己的瞭解既然改變了,這個部分就需要修正。

 

以前我們為了不要採用「權力」,想了很多想法,也真的去運作,但是都不成功,所以證明那些想法是不可行的。「金字塔模型」這種權力制度體系,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它是成功的,雖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以前那麼討厭它,把它看成是壞的制度呢?原因是看到太多權力的邪惡面,誤以為權力本身是邪惡的。現在知道權力本身並沒有善、惡。善用權力的人,權力是善的;不會用權力的人,權力就變成是惡的。權力的善、惡是出自使用權力的人,而不是權力本身造成的。

 

《權力遊戲》這本書把權力比喻為電力。電力和權力本身沒有善、惡,只是一個工具,用於善則善,用於惡則惡。會使用電力的人,就讓它發光變成燈,可以錄影、看電視、聽廣播、利用電腦運算……等,你會用它,它很有用,是善的;你不會用它,它就會把房子燒起來,釀成火災,把人電死,鬧出人命。所以電力本身沒有善、惡,就看你會不會運用。權力也是一樣,會用權力的人,就會讓團體完成任務;不會用的人,濫用權力,任務無法完成,卻藉以滿足個人的私慾,這樣我們就會看到權力邪惡的一面。但是權力本身沒有善、惡,它的善、惡完全取決於運用權力的人。

 

所以權力本身沒有善、惡,而是運用權力本身的善、惡問題。以前我不瞭解,誤以為權力本身是邪惡的,才會排斥它,現在既然弄清楚了,當然也要將過去的錯誤加以糾正。

 

 

菩薩度眾生就是要度團體

 

作為一個菩薩乘的修行者,必須要懂得權力,因為菩薩是要來度眾生的。眾生指的是團體,菩薩度眾生就是要度團體。菩薩怎麼做才叫度眾生呢?就是要領導一個團體,去完成某一項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同時讓團體修行成道。讓團體修行成道就是讓這個團體得到菩薩的果位,當然也表示這團體裡面的成員得到菩薩的果位,這就叫度眾生成道。

 

所以度眾生指的不只是幫助個別的人修行成道,因為這件事情羅漢、辟支佛就在做了。菩薩要做的是度眾生相,所謂度眾生相就是要度團體,像國家、公司這樣的組織團體,叫做「眾生相」。度眾生就是要把這些團體度成菩薩,團體中的成員當然也度成菩薩了,所以他們的「我相」、「人相」也都超越了。

 

我們知道羅漢的果位,折算成菩薩的果位相當於四、五地菩薩;辟支佛的果位相當於六、七地菩薩。成為菩薩至少要超越「我相」和「人相」;至於「眾生相」才是菩薩特別要做的部分。菩薩度眾生就是修行者要領導一個團體完成事業,並修行成道。在完成事業的過程當中還要修行成道,這就是菩薩度眾生的定義。

 

 

菩薩度眾生的首要條件

 

菩薩乘的修行者要領導一個團體的首要條件,就是要瞭解權力的本質,懂得如何運用權力系統來完成事業,同時又能修行成道。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一個修行者說他是「菩薩乘」,但是不懂權力的本質,那麼他還不是「菩薩乘」,只能算是「羅漢乘」,或者是「緣覺乘」。從新的定義來看,我還不算是「菩薩乘」,只能算是「緣覺乘」。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覺得這樣的定義太嚴了,不知道大家聽了以後,覺得這樣子的定義,是不是合適?陳醫師我想聽你的看法。

 

陳醫師:我覺得是合適的,而且應該是做成功了才算。

  師:那當然,做成功了才算做成。

 

陳醫師:也就是說對權力的瞭解,是衡量菩薩的唯一標準囉?

  師:是不是唯一標準我不知道,但是是一個標準,也可以說,一個不會做團體領導者的人不是「菩薩乘」。

 

陳醫師:所以像那些即使做成功的大企業,但是那個企業沒有修行成道就不算是菩薩乘。

  師:對。

 

陳醫師:從古到今沒有真正出現過這樣的人囉!

  師:不是。有出現。

 

陳醫師:我是說以前到現在沒有人做成功?

  師:應該有人做成功。

 

陳醫師:那像阿育王他?

  師:應該算做成功了。

 

陳醫師:那他主要成就還是「羅漢乘」?

  師:他做的部分應該「菩薩乘」。

 

陳醫師:那像蓮師其實是會權力的運用?

  師:蓮師在西藏,就是了。

 

陳醫師:所以根本上所謂的建立「化土」其實就是這些嘛!

  師:對。就是在建立這個,一點也沒錯。這個「化土」可大可小,小至一個家庭,大至一個國家。

 

蕭先生:我覺得很好,是該具備這些條件,將來可能考慮會不只具備這些條件,但這些條件可以使用。

  師:不是唯一的條件,而是應該要具備的條件。

 

張先生:我從第一個問題,有一些想法跟老師報告一下。領導一個團體完成一個任務,如果任務後來是失利、沒有完成,老師曾提過一個案例就是鄧小平在天安門事件做這樣的決定,所以中國今天才有這樣穩定發展的局面,他當時做那樣的決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是說我們是站在誰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如果以學生、學生家長的角度來看,他做這個決定是錯的;如果以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是對的。又以全球來看,好比戈巴契夫當年做那些決定之後,蘇聯瓦解了,其實看起來對全世界是有利並沒有害。今天中國強盛之後對全球是有利還是有害,不知道,搞不好不見得是有利的。現在看整個中國富裕是比較好的,可是再過幾年呢?他的野心會不會出來?會不會造成台海、整個亞洲的威脅,甚至於美中再次對立,全球是否又會回到類似冷戰中,不知道,所以什麼時間點看、什麼角度來看,就很難定義這樣的任務是對與不對,這是我第一個疑問。

 

第二是剛才老師定義的「菩薩乘」,這樣的定義比較清楚。但是我如果從老師講過的,修行最大的功德是幫助人家悟自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假設修「菩薩乘」帶領一個組織,然後完成一個任務,同時修行成道,跟「羅漢乘」的人,他一個一個的去教,可能自己教導別人修行悟自性成道,我感覺不出來這個差別在哪裡?意思是說「菩薩乘」跟「羅漢乘」的價值差別多大?雖然老師說可能是五、六地的菩薩階段在「羅漢乘」,果位可能會愈來愈高,但是我現在感覺不出那個價值的差異有多大。

 

  師:好。我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我想你是不是記得過去我講過的「無明」殼的層次和範圍,我們有「我相」範圍的「無明」;有「人相」範圍的「無明」。「羅漢乘」就是把「我相」範圍的「無明」消除了;辟支佛就是把「人相」範圍的「無明」殼消除了;菩薩就是把「眾生相」範圍的「無明」消除了。這一個「無明」殼的範圍不只是空間的範圍,還有深度的範圍,都是不一樣的,它的大小呢?「我相」的「無明」範圍最小,「人相」的「無明」中等,「眾生相」的「無明」殼範圍最大,它們破除「無明」殼的範圍是不同的,這就是價值的差別。雖然羅漢是悟了,打掉了「我相」範圍的「無明」殼,可是「人相」範圍的「無明」殼它沒有消除,所以在「人相」這個部份跟凡夫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那麼有的人他開悟了,但是並沒有把「我相」範圍的「無明」全部打掉,只是在這一個範圍裡面的「無明」殼打了一個小小的洞,這樣子只是開悟而已,那它的價值就更低。相對於菩薩,他把「眾生相」範圍的「無明」殼都打掉了,當然也把「我相」、「人相」的「無明」殼都打光了。羅漢與菩薩來比較的話,相當於「人相」和「眾生相」的差別。這是你的第二個問題。

 

你提的第一個問題,你說要怎麼看?我們看鄧小平處理天安門事件,只要看現在是什麼就已經足夠了,不需要看將來是什麼?將來是後面的人做的,跟他做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大的關連,不要算在他的作為上,要另外衡量。他真正的影響只不過穩定了局勢,讓中國大陸可以在改革開放上穩定的發展。你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很容易判斷的。

 

如果你要把後面別人所做的一些事情生出來的結果,都要算是他那個決定而產生的,並不適當。當然他做的事情,對後來的人的決定是有關連,但是好壞的責任不在他身上。像是讓中國比較富裕了,安定了,當然也變得比較強盛了,以後它威脅其他的國家、造成衝突,所以讓中國變得安定、富裕這件事情是錯的,這之間連不起來啊!如果要這樣子評斷一件事情,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評斷了。我覺得你提出來從什麼角度來看,有一點超過範圍,不適合那樣看。至於說到底是站在那些被殺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的角度來看呢?還是要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當然是要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講,如果這件事情不是這樣發展,讓學生民主的要求成功了,如果是這樣,那麼我相信中國大陸就會像蘇聯一樣瓦解了。這個時候,在中國會產生的動亂和死傷的人數,可能不是天安門這個結局可以比的。

 

天安門事件發生的時候,蘇聯還沒有瓦解,戈巴契夫還來中國大陸訪問,就在中國天安門事件不到半年之後,蘇聯忽然就瓦解了。我認為蘇聯之所以忽然間瓦解是因為沒有一個鄧小平。如果蘇聯有鄧小平這樣的人物,我想還不至於瓦解。而戈巴契夫的氣質跟當時中國的總理趙紫陽很相近,依照趙紫陽當時的態度,他是無法處理的。他也跟那些學生對話,學生不理他,他也沒辦法,這個情形跟戈巴契夫遇到的問題一樣。戈巴契夫就是在波羅地海三小國要鬧獨立,那個時候東歐的華沙公約已經瓦解,蘇聯還沒有,但是波羅的海三小國是屬於蘇聯的,他們要鬧獨立,戈巴契夫就到當地跟那些群眾對話,這跟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跟那些學生對話是一樣的。對話的時候,那些群眾把戈巴契夫噓走了!之後沒多久蘇聯就瓦解了。如果中國大陸讓趙紫陽去處理,中國沒有鄧小平,趙紫陽也跟學生談談,談不攏,也被學生噓走,之後怎麼辦?中國有那麼多省,那麼多山頭,一下就蹦出來變成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對中國會是什麼結果?不幸的程度會更嚴重。

 

所以要做菩薩就要把這些事情看得清楚。如果沒有般若智,沒有辦法把權力的本質看得清楚,在帶領團體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把所面對的事情看得透徹,那你就沒有辦法領導團體,因此就不是成功的菩薩。所以菩薩要有「三摩缽提」的智慧,還要有般若智。這一件事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有辦法完成菩薩度眾生的工作。好,還有問題嗎?

 

  眾:我覺得做菩薩乘,沒有辦法下手的感覺,帶一個組織去完成任務還有感覺,但是同時要給這個組織的人修行成道,有很多困難。

 

 

菩薩的修行─六度萬行

 

  師:這個部份要怎麼做?我們一講到修行,心裡面想的就是打坐。菩薩修行,打不打坐或修不修法本,關係不大。怎麼做?就是「六度萬行」,「行」就是工作,在工作中修行,這是菩薩的修行方式。

 

如果不會在行動中、工作中修行的話,不是菩薩。菩薩要「六度萬行」,「萬行」就是在工作、生活當中修行。所謂「修行」就是在完成任務和事業當中修行。怎麼修行呢?在完成這些工作當中,你要領導這個團體,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要下判斷、做決定,一定要「明白」,即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的透徹。同時你要會演化,也就是要會運用「三摩缽提」,你可以帶著團體,大家一起在心裡面演,把事情做到最好。你在做事的過程當中就是在修行。

 

譬如說,我上午講的內容包含了兩個部份,一個部份我有很清楚的透視力,把權力的本質看得清楚明白,這是「般若智」。另一部份,要有辦法演化出解決的方法,這個就是在運用「三摩缽提」。這樣的運用就是在修行,修得夠透徹,就要成道啦!好,講到這個地方,我就可以講另外一個題目「怎麼修行」。

 

 

在錯誤中修行

 

我們講的修行方法有很多,例如靜坐、攝心內證、回頭、修法本、讀經等等。我也說大家要能夠用反省的方式,去找你重視的問題的本質。這些方法已經講過很多,今天要講的跟這些方法相關,和反省的方式相近,只是沒有特別強調,因為我以為不需要強調,大家都會的。但是有一件事情使我發覺原來會的人很少,是什麼事情呢?就是一個國中生考基本學力測驗,本來以為他考得不錯,一考下來只有一百多分,糟糕了,怎麼會考壞呢?因為還有下一次,有機會再考,我就問他大概不會是考試的技巧太差了吧?就把考試的題目拿過來教他,告訴他一定要把錯的題目好好地檢討,雖然現在知道答案了,但是要想為什麼當時會寫錯?寫錯的原因是什麼?要一題一題的檢討、找出來。最好連題目類似的都把它檢討清楚,下一次考試才不會有問題。開始告訴他這樣做,過了一個星期問他有沒有做?沒做。我說那不行,我就一題一題的帶著他問,他自己不會反問。有的時候是題目的意思看錯了,有的時候是他也懂題目,但是還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在心裡,一對一錯全部都在他的心裡面,當然他不知道哪一個是錯的。運氣好的時候,正確的部份跑出來;運氣不好的時候,錯的部份就跑出來,所以有時對、有時錯。我說:你要自己檢討啊!不是知道這個題目我做錯了,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這個,就檢討完畢了。我說:這樣不行耶!這樣你不會曉得為什麼會做錯?我講完並帶領他這樣做幾題以後,原以為他自己會繼續照著做。下個禮拜再來時,咦!完全沒有動靜,因為帶著他做了以後,他還是不會啊!那個時候才發覺,原來他不會。這個狀況使我想起來,我一直是這樣子用的啊!從小一直就這樣子用的啊!怎麼他不會呢?而且我再檢討一下,甚至連修行我也是這樣子用。所以第三次再教他的時候,就希望教他會用這個辦法。這個時候我才發覺他還真的不會用耶!要教的話還沒有辦法哩。

 

從這裡我就發覺我是能夠在錯誤失敗中學習、在不會不懂的事物上學習,而他不會。他沒有辦法在錯誤中、在不會的、不懂的事物上學習。他不會這樣子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大部分的人會把錯誤和失敗,看成是外在的原因。比如說這個題目做錯,為什麼會做錯呢?啊!那個題目我沒看懂啦!啊!那個題目怎麼、怎麼樣啦!反正就是錯了嘛!以為錯誤是在外面。

 

 

以境驗心消除邪念

 

我不是這樣。這個題目我為何做錯?我就會驗心。心裡有哪一個觀念沒想對、哪一個錯誤的觀念使得我誤判了、猜錯了?或者是我沒有看懂題目的意思,我就會問為什麼沒看懂?我的心有什麼問題使得我看不懂?我會找心裡面的毛病在哪裡?我會往我的心裡面檢討。

 

這個方式就是以境、以事、以物驗心,我早就在做驗心的工作。我就告訴他那些錯誤的、不清不楚的想法就是邪念。我會錯誤失敗,是因為心裡面有邪念,我在做檢討的時候,就是把那些邪念找出來,然後清除掉!下次再做的時候就不會犯錯和失敗了,本來不懂的也變懂了、不會的也變會了!我這樣子來反省,其實就是在清除心中的邪念。我說:你做錯了那麼多的題目,代表你心中的邪念太多了。我們的心若不清淨,修行就修不好。

 

 

  眾:有沒有標準答案的例子?

  師:這個是有標準答案的例子,沒有標準答案的例子也有啊!失敗了,好像你做事業失敗了,不需要標準答案啊!這個裡面就有問題了。我發現很多人犯錯、失敗的模式是一而再、再而三連續犯的。這個題目不會做,同類型的題目給他,照樣不會、照樣做錯。人生的失敗也是一樣,那個失敗會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重犯,會這樣子重犯就是沒有把心中的邪念消除,你會失敗就是心裡面有邪念。那怎麼去找你的邪念?就是「以境驗心」嘛!你會失敗,就是心裡面有什麼問題嘛!你把造成失敗的心理因素找出來,把它清除掉,就得到清淨心了嘛!

 

 

從失敗中修清淨心

 

我們不是要修清淨心嗎?怎麼修呢?就是這樣修的。我天天就是這樣修的啊!我以前講那麼多東西給你們聽,都是我修清淨心的成果啊!講權力的本質,講了那麼多,是不是?怎麼來的?P公司失敗了,從這個失敗中學習的。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跟我心裡面什麼地方可以連起來?喔!原來是對權力有誤解,是從這裡來的啊!所以就把它挖出來清理啊!剩下來的就是清楚明白的,那個就是清淨心。所以怎麼消除不清淨的心?就是這樣消除的,沒有什麼訣竅,道理很簡單。

 

像以前我會想出什麼貢獻主義,那也是虧錢了,痛苦啊!才去想、去檢討財富的本質。當然不同的人檢討的深度不一樣,很多人遇到這種狀況,就想我下次再去投資,撈回來了就覺得扳回本。但是這樣子我不滿足,我會想當時怎麼會有這樣子的決定,那樣的決定為什麼是錯的,我就一直不停地反省,到後來發覺財富的觀念錯了,什麼是財富?這個觀念錯了。當然不是我一個人錯,這個觀念全世界都錯了,其實我是跟著大家用了一個錯的財富觀念,才會弄出這個樣子來。很多人遇到失敗就說現在經濟不好啊就算檢討完畢了。我不會滿足這種檢討,要非常深刻地去檢討。做這麼深刻的檢討,對自己的檢討和要求毫不留情。以境驗心,其實是以失敗、以錯誤、以不會、以不懂來驗自己的心。

 

 

深刻的洞察力來自徹底的檢討

 

你能夠做最徹底的檢討,就有最深的洞察力。沒什麼本事,只是有修清淨心的本事而已。這樣子的方式就可以修行成道,對不對?既做事業、完成任務,又在修行成道,就看你願不願意深入檢討而已。這樣子檢討下去,你就知道很簡單的就把心清淨了。這樣子的檢討跟回頭是類似的,而且每一個問題檢討到最後一定破「無明」殼。那個問題的「無明」一定被你破掉。

 

所以我們領導一個團體去完成任務、去完成事業,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可以修行成道,這樣子就是菩薩的度眾生。怎麼做?剛才都講了、都表演過了,就這樣做。當然我知道是不容易啦!就像那個國中生一樣,我這麼辛苦跟他講還是沒用,是不容易。不過我的兒子看到這樣子也講:咦!奇怪了,我從小也會啊!沒錯,因為他們都會,我才不曉得別人不會,以為這個大家都會。不,我想很多人會啦!只是檢討的深度夠不夠而已。贊不贊成我這樣子判斷?贊成喔!好,不贊成的舉手。王教授妳講一講不贊成的理由?

 

王教授:我覺得很多學生不懂這個,我認為是國中、高中的考試太多,都只是拼命重複、重複考,但是不檢討這件事情。我基本上要學生檢討,其實會主動去做的極少、極少,推託責任是最正常的。

 

  師:不是我的事,都是別人的錯啊!善於推卸責任,這個變得很困難。後來我還發覺我這樣檢討以後,把事情都瞭解了以後,不管這個教育多爛,什麼惡性補習、再爛的教育制度,只要學生是用我講的這個方法,再爛也沒有問題,再壞的教育都難不倒他。王教授妳覺得呢?

 

像我講的這位國中生,我就想要讓他懂這件事情。他跟我兒子一起買零件自己組裝電腦;他們廢寢忘食,花了五天才組裝完成可以使用。要排除一些不相容性的問題,要一個一個地排除,弄到後來就把它完成了。我說那個邪念啊就是你們說的,就是把你心裡面的那個瑕疵排掉。我說你自己有經驗呀!當電腦裝成功了以後非常快樂。就是這樣,你會啊!只不過是用在電腦上,不曉得用在學校的課業上,你就把它轉換過來用,是同樣的道理啊!不過這樣講他還是轉不過來。就像王教授擅長在教學上用,不擅長在生活上用。張先生,你呢?

 

張先生:第一個問題,想請教老師,如果慈濟照老師的標準來看,他們所做的工作屬於「菩薩乘」嗎?。

 

  師:我不想去評判別人啦!

 

張先生:第二個問題,我在學電腦,有很多不會的地方,因為沒有上過電腦課自己就在錯誤中學習。我想要用什麼方法做才對呢?

 

  師:在錯誤中學習那就對啦!不過你這樣做的時候,還沒有用到去驗心。

 

張先生:對。還沒有像老師那麼高明!

  師:是會在錯誤中學習,但是那些東西都在外面。

 

張先生:對。

  師:我現在的方法是在這樣用時,是在驗心的。

 

張先生:請問老師「無明」殼,以財富來講,財富的「無明」殼是什麼?

  師:就是你對財富的錯誤觀念啊!比如說財富就是物質,那個觀念就是「無明」殼的一部份。

 

 

邪念即是無明

 

張先生:當老師把「無明」殼打破的時候?

  師:就是把這些邪念弄掉了啊!

 

張先生:老師說的邪念的定義是說:財富就是物質這個觀念就是邪念?

  師:就是一個邪念、「無明」嘛!你莫名其妙地就種下一個錯誤的觀念,你都不知道的。

 

張先生:所以修正過以後、打破了「無明」殼之後,財富等於什麼?

  師:財富等於什麼都可以啊!

 

張先生:老師可不可以舉個例子?老師認為的財富是什麼呢?

  師:財富就是能夠讓人滿足某些需要。

 

張先生:這個就是財富,而不是銀行裡面的存款有多少?

  師:不是啊!它能夠滿足自己或別人的需要。我們都會有些需要,這些需要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物質和心靈混和的,也可能只是心靈上的某種滿足或某種需要。只要某一個東西它可以滿足這個需要,那個就是財富。

 

張先生:滿足需要就是財富,而不是物質?

  師:不一定是物質,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啊!好,陳同修,以上有何評論?

 

陳醫師:我覺得像「對事」或「對境」,對任何遇到的事情都驗心,其實是很重要、很好用的方法。好像應該算是一種思維,或是遇到事情時去處理的一種模式。思考習慣一旦開始建立之後,你什麼事情都會自動地這樣做。什麼時候建立呢?在小的時候最好建立,當然父母要引導他。遇到不順的事情時,你就問他一些問題,比如說:這件事情你怎麼想?或是會有什麼樣子的影響呢?慢慢地他遇到了事情,就不會怪這個、怪那個的,他自動就會去想。模式一旦建立以後,他什麼事情都會這樣子做。讀書他也會去想,讀到這一段時,他會自己問自己。所以我覺得等於是  教育可以在修行上做最大貢獻的一部份,我的感覺是這樣。

 

  師:你已經這樣用了!

 

 

父母宜引導孩子探索、思考問題

 

陳醫師:我是這樣用。我的小孩遇到問題時,通常我不會給他們答案,我會先要他們自己去探索,再來告訴我。你說做父母的要怎麼作?多引導他們去思考,通常我們不給答案。這樣做就是不讓孩子怪這個、怪那個的,就是要驗自己的心。譬如說,他要主持什麼晚會啦,突然被剝奪了,他也知道另外是有陰謀的,但是遇到這事情時,我會問他你覺得難過嗎?傾聽他的看法。慢慢地他遇到了事情時就不會慌亂,就會把自己的心先看清楚。看清楚自己的心之後,他很容易就解決外面的問題。這是我的經驗。

 

  師:很好!你已經這樣做了。我對我的小孩根本沒有這樣做耶!但是他們莫名其妙地就會了。我也搞不清楚他們怎麼會的,他們自己也不曉得怎麼會的。反而是遇到了這個問題才清楚地去看、去想這件事情。剛才陳同修那樣講真的是很好,大家好好地來用吧!年紀雖然是大了,還是可以建立的。如果想把你的心清淨,只有這個辦法啦!把邪念通通清除掉,就是清淨心了!我們修行成道也只不過是把清淨心修出來就是了、就成功了。

 

張先生:我們看到非常多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像我看王永慶的書,在描述他的經營管理非常地追根究底,一定要追到最後的源頭。那種求真的心,我就覺得非常徹底。我不知道到底他們有沒有悟道?他們清不清淨?感覺不見得是。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關鍵因素,才能夠達到清淨心的程度?

 

 

驗心追根究底才能讓心清淨

 

  師:他們追根究底、求真的心非常徹底,他們是向外求的、不驗心的。他們也會驗心,但是不多啦!我講的求真追根究底是驗心的追根究底。這個是一般人比較不會的。一般人的追根究底是向外求的多,會攝心內證的,也就是攝心、驗心的追根究底,才能夠達到讓心清淨。

 

  眾:有一個問題,怎麼樣才算是看到底?看到底在驗心中是什麼狀況?他們的問題可能在這裡。因為他們不能判別那樣子算不算到底?

 

  師:有沒有到底?就看是否達到「無住」,到達就是到底了。

 

  眾:我的感覺就是那個問題,你拿出來驗,驗到最後它沒有了。

  師:就是你會覺得這個失敗、困難、麻煩解掉了、化了。大家就會很歡喜,欣欣向榮。

 

  眾:但是有時候驗心時,譬如說:反省我事業上的失敗,我大概會這樣子。基本上我反省到後來,自己還是要回頭重新在做一些檢驗的動作,我才能確定,反省的問題已經沒有問題了。

 

  師:啊!對了,沒錯的。我們不只是驗心,還要做啊!在這個時候,是向外馳求的做與回頭反省的驗心,不斷地來回。一般人只是這樣子地向外求,而我們是向外求與回頭驗心不斷地來回,要強調的是這個部份。並不代表我們向外的追根究底不做,我們也一樣做、一樣的分析清楚。譬如說,美國的民主自由,這樣子的形象,它的真正內容是什麼?我一分析下去,就是在外面找的,才找到它在政治領域是這樣、在經濟領域是那樣,喔!它還有一個在生活領域,情況是另一樣,這個部份是一種向外的。向外找的方式很多人都會,驗心這個部份比較不會,所以特別強調。剛才陳同修說,他怎麼教他的小孩,這個辦法非常好,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當成小孩,來這樣子把它變成習慣。當你變成習慣的時候,你先在某一個事情上這樣做,以後你可以把這個習慣擴展到任何事情上,那麼你就有智慧,你做得愈深就有愈深的智慧。朱先生,你有沒有意見?教學生或則是教子女,你覺得好不好用?

 

  眾:剛剛講到學力測驗的問題,我感覺可能他所學的很多是一知半解,不完全清楚是怎麼回事,才會有錯誤的觀念。因為他的觀念不正確,才會一下子做對、又一下子做不對。我感覺他的學習方式是半強記的,不是真正的瞭解,所以出來的東西都是很不穩定的。運氣好時做對的多,有的時候又錯得一大堆。他的基本觀念不清楚,也就是對於書本上、或者是老師講的東西沒有徹底瞭解,才會有這樣的結果。如果他真的瞭解,應該不至於這樣。

 

 

模糊就是邪念

 

  師:對。他沒有徹底瞭解所以就模糊了,那個模糊就是邪念。你什麼地方模糊,那個地方就是邪念、就是雜念、妄念,要把它消除。對了,是這樣子。

 

林醫師:我自己開診所就注意到在裡面反應了自己很多的特性。自己的缺陷在診所裡就會表現出來。財務、人緣上都會這樣子,一些不正常的狀況,就會在診所反應出來。後來我慢慢地就調整過來。

 

  師:你是調整外面還是內心?

林醫師:我是調整內心。然後反應就會不一樣。老師講的我受用很多。

 

  師:好。蔡女士妳有什麼看法?

蔡女士:老師講的驗心的部份,其實當人在苦惱的時候,就會去看內心的狀態,大概是智慧不夠吧,還是不能解。所以這個地方要請問老師,在修行上還需要再下什麼功夫?內心的那個苦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但是在我來說,還是一片迷惑的感覺。

 

  師:如果是這個樣子,主要還是沒有看清楚,只看到內心表面的狀態,心裡面的那個問題再深進去是什麼?沒有看到?沒看到就沒有辦法解的。

 

蔡女士:需要禪定嗎?

  師:不需要禪定,反省就可以看到。不要以為是靠禪定的,這裡面根本就是一個反省的功夫而已。

 

蔡女士:老師的意思是我不夠深入,對不對?請教老師深入的方法。

  師:深入的方法?比如說:以前我那個投資失敗,一般人會想,我有貪心嘛!就認為找完了。好,我把貪心拿掉,我不要貪心。以後投資啊!都不搞了。對我來講,這個是很淺的。我看到的這個不是貪心不貪心的問題。大家不是都想賺錢嗎?那麼大家不是都在貪心?如果我這個投資就是貪心,那我要拿薪水就不是貪心嗎?我要賺錢跟貪心不貪心無關,如果我認為投資才算是貪心,那我就會想,我想要賺錢、拿薪水、我要找工作,希望拿到的薪水要高一點,難道不是貪心嗎?

 

我會這樣子問,一問下去不是貪心的問題,問題不是在貪心。我就檢討,那麼問題是什麼呢?是投機還是投資?我還要問,什麼是投機?什麼是投資?怎麼定義?為什麼這個樣子就叫投資?哪個樣子就叫做投機?就去查書、去看,問大家怎麼定義投機?怎麼定義投資?後來發覺沒有人能定義。一般人認為,當然可以啊!投機跟投資這兩個字,不一樣嘛!一個是「機」,一個是「資」,有些人這樣就滿足了。喔!就是這個深度不一樣。對我來講,我們要去用的嘛!我做了這一個經濟活動,這個時候,為什麼是投機?我再另外做一個,為什麼是投資?這個時候,我就找書看,結果找不到。

 

後來我曉得經濟學家,他們不會分辨投機與投資。哇!他們不會,那我怎麼辦?我就自己想辦法。後來我想出的辦法就是,你做了一個經濟動作,這個動作是有貢獻的,獲得的回報與你的貢獻是相當的,這樣子就是投資;如果我做了一個經濟動作沒有貢獻,但是會有利潤,我會賺到錢,這樣子的經濟活動就是投機。經濟學家不能定義的,我把它定義,自己解決;不然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啦!到底要投機、還是投資?不知道哪一個是對的。這個時候,我得出「財富定律」。甚至自己可以創造出定律來,當然別人有定律我就採用;沒有時,就自己來創造這個定義。這樣子就知道我每做一個經濟活動,都可以有一個「操作型的定義」來衡量。所以一個檢討深入的人,可以因為一個投資的失敗,讓他去發現一個定律。你要能夠深入,就可以這樣子做,如果不夠深入,以後就不要貪心嘛!就這樣子結束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還是在那裡。諸如此類。所以這個地方就看下功夫的深度。

 

蔡女士:我覺得要檢討的事情,應該是常常會碰到的,而且你可以不斷地去修正、重複,這樣的一件事情可能比較合適做更深入的檢討。

  師:對。你沒有辦法做每一件事情,只能選一些事情。

 

蔡女士:老師做的時候,可能幾天就完成了,而我們可能要很久?

  師:不,像財富定律我搞了三年,痛了三年,而不是兩、三天,是熟練了才愈來愈快。因為那個問題不想,我心裡會痛,自己怎麼那麼笨,做了這麼笨的事情。

 

蔡女士:這樣的過程都是在思維的狀態嗎?

  師:不完全是。

 

蔡女士:這樣等於是一種對於觀念的澄清?

  師:驗心嘛!我的功夫是下在心上。

 

蔡女士:我的意思是觀念出來時,你的心是舒服的,就是正確的?

  師:對。因為我們的心非常地複雜,你這麼一檢討下去,裡面的東西多得不得了!會一點一點給你挖出來的,其實我們的心是無量無邊、非常複雜的。

 

蔡女士:通常我的腦袋會有很脹的感覺,好像一團疑惑的樣子,不知道怎麼辦?

  師:那個就是你要做的功課囉!好,大家還有問題嗎?今天就到此結束。

 

 

(梁乃崇教授於90年5月6日下午,假新竹明星諾那精舍講述〈菩薩道的修行〉,全文由張春美紀錄,曾煜隆、呂秀玉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