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講座《楞嚴經》(四)

(卷一,pp.2840

 

時間:201538

地點:台北,襄陽精舍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徐苑禎

整理:王修堂/郭藤輝

 

(第一卷二十八頁)

「云何二種」,前面,佛告訴阿難,因為你有兩種根本,沒有把它弄明白,那麼哪兩種根本沒有把它弄明白呢?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阿難,第一個無始以來生死的根本問題。

 

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這個根本問題是什麼呢?

就是你們現在跟所有其他的眾生都一樣在用的攀緣心你們把攀緣心當作是你們的自性,這是第一個問題,人之所以會有生死的問題,根本的原因是用了攀緣心,並把那個攀緣心當作是他的自性,把攀緣心視為是自己的自性。「自性」是什麼呢?從十二因緣來看的話,就是十二因緣的本明,在無明上面的那個本明,就是所謂自性。我們如果把攀緣心當作是自性的話,那麼就有了無始以來的生死問題,這個生死的狀況就出現了。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第二個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無始以來,你的「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邊的元就是原來的原。

「無始」,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那個開始,你的「菩提涅槃」這一個原來就是一個清靜的本體,這個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者叫「菩提心」,或者叫「覺性」,或者叫「本明」,或者是我們說的「佛性」、「自性」等等,就是這個東西,或者說祂是「無分別心」,指的就是這邊講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個東西。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則汝今者」,對你們現在來講,這個東西你們把它當成是「識精元明」。「識」就是認識的識,識心的識,這邊講的「識精」,是識裡面精純的部分。那是什麼?那就是我以前常常講的東西:「純粹的能知」,那個不可被知的「純粹的能知」,指的就是這個東西,你們就把它當作是「本明」了。

「能生諸緣」,它自己能夠生出諸緣,這個諸緣是什麼東西?是十二因緣。它能生無明,又能生行,生識,生名色,一個一個那麼生出來,生出這些東西來,就叫做「能生諸緣」,就是生出這個緣來了,那麼這些十二因緣,就是它生出來的緣,更簡單來講,它能夠生出十二因緣。

「緣所遺者」,是緣所遺留下來的。指出「識精元明」,是緣所遺者,緣只能從十二因緣往下緣,不能往上緣,所以緣不到本明,因此「識精元明」到不了「本明」。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邊又特別說,諸眾生把那個本明丟了,遺就是丟了,意思就是把「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丟掉了。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雖然你每天都在生活、都在過日子、都在修行,每天都在做這個做那個,但是你完全沒有辦法自覺,就很冤枉的進入了六道輪迴;「枉入諸趣」,就是很冤枉的,進入了生死輪迴當中,

 

這個地方上次沒有講的那麼清楚,今天就把這個部分再把它講一遍:第一個,你把攀緣心當作本明;第二個你把本明丟了,就是這兩個問題,不過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是「本明」的問題,就是那個本明不見了,就是這樣子的問題。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佛就叫阿難,祂說:「阿難你現在呢?想要知道『奢摩他』怎麼走、怎麼修」,「奢摩他」就是「空觀」,這個空觀反正就是修行成道的一個方法,這裡也可以把「奢摩他路」就把它解成這個意思,你想要知道修行成道的方法。

「願出生死」,你願意呢脫離這個輪迴生死、生死輪迴,你想要超越這個生死輪迴。

「今復問汝」,那我就現在來問你。世尊就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其實是不是金色臂不要緊,我這個臂也可以啦!世尊就把手這麼伸出來,把這個手掌抓開抓開,就這麼做了,就這樣子而已。

「語阿難言:汝今見不?」你們就是阿難,有沒有看到,就這樣子,夠簡單了吧!阿難就說看見了。

「佛言:汝何所見?」那你看到什麼?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阿難就說,我看到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祂這個拳還會發亮,我這個燈光照起來也有一點光,那麼這樣子這個拳就耀我心目,讓我看見,照到我、照到我的心、照到我的眼,「耀我心目」就這個意思。

「佛言:汝將誰見?」你是誰在看,就像我們常常問的一句話嗎?你看到拳,那誰在看,是誰在看?「汝將誰見」,那誰在看?

「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我跟大家都一樣,就是用眼睛看的,是用眼睛看到,這個很平常嘛!這件事情平常得很是吧!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祂就問了阿難:你現在要回答我,我把這個手變成了拳,你眼睛看到了這個拳,你的心、你的眼也看到了,那麼你的眼睛看到了,因為前面我們不是曾經有「七處徵心」,只是眼見的話,那死人的眼睛也能看到啊是吧!所以只說眼睛看到,不對?是心看到。要有心,要有心才能夠看到,所以這邊祂就問他:「你眼睛看到了,那麼你用什麼心來看到?」

「以何為心」,你拿什麼東西做你的心呢?光眼看到不夠的,一定有心在看啊!既有心在看,那你是什麼樣的心在看?你用什麼樣的心來看?「以何為心」。

「當我拳耀?」來看我的拳,你們用什麼心來看我這個拳?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阿難就說了,現在如來你「徵心所在」,就是來求證心在哪裡或是什麼心?

那麼我用推測推想心,來推窮尋逐,測出答案。

 

「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那個能夠推想的就是我的心,

 

如果我有本事,就講:「你看!都是被知,那誰在知道被知啊!」,你們自己講出來是「能知」,那我就跟祂差不多水準,結果不是,我是先講、先透露出,把那個答案弄出來了,「先講」就作為教化而言,段數就低一等,就沒有祂那麼高明。他講出來了,那你看看這個佛的反應是什麼!那個反應、那個曲折,就跟我講的過程,講得好像輕描淡寫。以前有講那個什麼「混合區」,這個「能知」也可以變成「被知」,到最後才有變不過來的,那個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前面那個還可以變的那個「能知」又變成「被知」了,原來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是被知,還有「混合區」,這麼一講的話,好像都不生動了,這裡你看看祂在這邊演得驚心動魄的。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言」,佛就說了。

「咄!阿難!此非汝心。」這個不是你的心。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這個阿難,被祂這麼一罵,跳起來了,從座位上急站起來跟佛說,這個不是我的心的話,那它算什麼東西呀?「當名何等」,它算什麼東西、它是什麼東西?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祂說這個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前塵虛妄相想」,每個字都有意思的,「前塵」是什麼?就在你前面的塵相,也就是就在你前面被你知道的相,這個就是前塵了,不過祂為了怕他不知道,就說「前塵虛妄相」。「想」,你去想這個東西,那麼那個就是前念了,就是前想、前念嗎!這個是什麼東西呀?就是「前塵虛妄相想」,用我的話來講,意思就是在你前面的被知。

「惑汝真性」,堵惑了你的本明。

「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你把它當作是你的心、你的本明,但是那個不是你的心,所以你認賊為子了。

「失汝元常」,你失掉你的元常,就是祂前面講的那個什麼「識精元明」,反正就是本明、識精元明或者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你就丟掉它們了。

「故受輪轉。」所以才在輪迴中。我在講這個能推者,那就是第一個能知,很清楚告訴你你的能知對吧!我比較讓你們生動一點,為了感覺到那個能知,就是請你把眼睛閉起來,你是不是能夠感覺自己的身體,那個時候你們?「有」啊!它超出身體之外。當阿難?出這樣子的體驗的時候,然後我就會說:「啊你進步了!」但是這個是不是又被你知道了,所以它又變成被知,那麼能夠知道它的又是誰呢?又深一層是吧!我這樣講的時候,一點都不刺激對不對!佛祂不是這樣,祂一開頭就不講,「能推者」就讓阿難自己講,那個能推者就是我的心,「錯!這個不是你的心!」,「哇!這樣子很刺激對不對?」其實要講的內容,我那樣子講也是一樣的,祂這麼一講,就講得把那個阿難真的嚇到了、跳起來了:「哇塞!這個不是的話,那是什麼東西呀?那我就沒有心了?」祂就說:「你這樣子弄錯了,這個不是,就是這個東西害得你輪迴的。」哇塞!那這下阿難就有說話了。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問得很好是吧!阿難就跟佛說:「世尊啊!我是佛你最喜歡的弟弟,我因為愛佛的關係就讓我出家了,我出家跟你修行,那我的心來供養如來,甚至呢!

?歷恒沙佛世界,來承事諸佛,以及善知識,勇猛地修行」,發大心來勇猛地修行,行一些很難行的佛法修行上的事情,用的都是這個心,我在修行、在供養諸佛還是在用這個心。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就算我不修行,我來謗佛、謗法好了,永遠退步、退出這個善根了,也是用這個心在搞的。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若如果現在啟發、證明了、說明了這個不是心,如果這個不是心,我就沒有心了,那我就跟那個泥土、木頭一樣了。

「離此覺知,更無所有。」我離開這樣子的能知能覺,我就沒有東西了。

「云何如來,說此非心?」為什麼如來你要說這個就不是心。

「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我實在很害怕,被你嚇到了,我想其他的大眾也一樣很疑惑不懂。

「惟垂大悲,開示未悟。」希望大悲佛陀,你來開示我們這些還弄不清楚的眾生吧!他問得很好哦!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這個時候,釋迦佛就開示阿難以及大眾。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釋迦佛打算把他們帶到「無生法忍」這個境界,要帶到這個境界的話,就要做到我過去跟大家講的這個「能知、被知」整套這個東西,要講到不可被知的能知,要帶到這個地方,要從那個能知被知的「混合區」進到純粹的能知,純粹的能知這樣子還不夠,要把它界定出這是不可被知的能知,那是沒有辦法被知道的,這個就是祂這裡的「欲令心入無生法忍」的境界。我們來看看祂怎麼把他們帶到「無生法忍」這個境界,那麼你再對照我以前講這個部分的時候,是怎麼帶你們的?是輕描淡寫的就把你們帶過去了,那你看看他們是怎麼帶的,是驚心動魄的帶的:如來就在獅子座上伸出手來,摸這個阿難的頂-摸他的頭。

「而告知言」,就告訴他。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所有的法,都是從心生出來的。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一切因果還有世界以及微塵,都是因為心而成就的,而有體性的,「因心成體」而有體性的,這段話意思就是說,一切世界所有的被知都是心生出來的,就這句話「都是你的心生出來的」。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這個世界的所有的一切,就算是一草一葉,一片葉子,一縷就是一條線,一結就是打了一個結,那些東西你要去追究它的根源的話,它們都有體性。

「縱令虛空,亦有名貌。」就算是虛空,它也有一個名稱啊!「貌」就是還是有一個虛空的形象。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何況這個「清淨妙淨明心」,說那麼長,我們就說祂就是本明,或者就是你的菩提心。

「性一切心,」什麼叫做性一切心?祂都賦予一切的心,有本性;讓這些心,給予這些心本質、本性,賦予它本性,這就是「性一切心」,那麼這樣子的本明,祂會沒有體性嗎?

「而自無體?」,而會沒有體性嗎?當然不會,祂這邊就當然不會,祂一定有體性的。

 

若汝執?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若汝執?分別覺觀,」你一定要堅持,這個是假設喔!就是假設像你現在這樣,一定要堅持,「執?」就是你堅持,「分別覺觀」就是分別心。

「所了知性,」你用你的分別心所了知的那個性質,作為你的心。

「必為心者,」如果你要這樣來堅持用分別心,所了知的那樣子的性質,作為你的心,如果假設是這樣,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這個樣子的話,你的那個心就必須能夠離開、脫離六塵相,它還是有它的覺性,它還是一樣有它的體性,這個體性就是它還是可以存在的,如果跟這一個塵相,一把它脫離了,它就不見了、沒有了,那麼這個就不是,意思是這樣,這個地方聽懂嗎?聽不懂啊!祂是假設你一定要堅持,若你要堅持用分別觀、用分別心來看,因為分別心這麼看出而瞭解有一個心能推,這樣一個心作為你的心的話,就是之前推出來「能推者」就是我的心;這邊只不過就是說,你如果要堅持你那個能推的心,就是你的心,這樣的話,你的心、你那個能推的心呢要可以脫離六塵相而單獨存在,如果一脫離,這個六塵相就不能存在了,那就不對。就算是你用這個推測心,推出來的這個也不對,「就不是」,因為它是的話呢,它必須可以獨立,它有它的體性,意思就是說它不會依靠六塵相,它才能夠存在,當沒有依靠的時候,它還是可以存在,那就是它有這個體性,我想跟前面那一段有關,佛講「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那個是不是像是一個定理,若你自己沒有那個感覺,也是OK的,祂不是要你有感覺,祂是講理論,祂先告訴你有這麼一個理論,理論不需要有感覺,依據這樣子的理論,你就要能推測那個「能推的心」、「能推者」就是你的心的話,這個心它要能夠獨立存在,如果它不能夠,一定要巴住那個六塵相它才能存在,祂是這個意思,「能夠獨立存在」這個才是代表它有體性,如果不是這樣,它沒有體性,它是依附的,它是依附在別的東西上面的,它就沒有體性,可是前面所說的草葉,它是個對比,連那個草葉都有體性,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會沒有體性嗎?所以佛原來講那個理論,我還是不知道是不是能夠接受,因為我可以反過來講,因為它是從心流露出來的,心有體性,所以這些草葉,才會有體性,這變成循環了,「沒錯」,祂先這麼講,那祂這樣講,就被你抓到一點毛病了,這後面還會解釋,沒有關係,我以前那套講法就沒有這個毛病,你抓不出這個毛病來,但是不精彩。我以前那樣講,你找不到毛病的,像這樣子的毛病,你要找也找不出來的。這個也不一定是祂的毛病,因為我不曉得怎麼解答,你提的問題,如果釋迦佛在的話,祂可能幾句話就把你幹掉了,但是我現在不知道怎麼來回答你這樣子的問題,也許過幾天我就知道了,就說我不知道,而且你覺得那個地方,好像是祂說的,你自己沒有體驗,對我來講,因為我有體驗,所以也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我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你問的時候,我就不太會回答,我也解答不出來了。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這邊交代得更清楚了。祂前面那個講的還是一個原則性的敘述,現在祂還是再講前面那個原則性的敘述,但是舉實例了,舉阿難自己的親身實例了。

「如汝今者」,就像你現在。

「承聽我法」,你聽我在講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別」,你因為聽我講的聲音、語音而產生了分別瞭解對不對!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就算你把所有的一切見聞、覺知都把它消除了。

「內守幽閑」,你守著你心裡面的那個,什麼都沒有,當然就是幽暗、幽閑了嘛!這樣子的幽閑:

「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們六塵相裡面「色身香味觸」這個都是有形象的,法就沒什麼形象。「法塵」是什麼?就是現在大家講的「訊息」,我們不是還有一本書叫做「生命訊息說」?那就是「生命法塵說」,如果你知道那個訊息就是法塵的話,「生命法塵說」,這個生命好像就沒有什麼深奧了對不對!好像lowclass了,但是當你不知道那個訊息就是法塵的時候,哇!「訊息」好神奇喔!就變得很神奇了,你現在聽我這樣的法,那個就是因為從聲音就是聲塵,而產生的分別了知、分別覺知,就算把所有的分別覺知,你的見聞、覺知通通拿掉,你守住你心中的那個幽閑,就是暗暗黑暗,什麼也沒有這樣的一個狀況,這樣的還是「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還是一種法塵的影像,我並不是指你那個心。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我不是說你那一個能推者是非心,我並不是這麼講。

「但汝於心細微揣摩」,但是那你呢對你的心,你那個能推的心,你怎麼能推,就是分別推知、分別覺觀,你那個分別覺觀仔細的去揣摩一下。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如果你那個能推的心,離開了這些六塵相,連法塵一樣都離開了,幽暗都離開了,六塵相全都離開,它還是存在的話,它還是有一個能夠做分別覺觀的能力,它去做,分別覺觀的那個能力還是存在的,那這就是你的真心;如果一離開,什麼都沒有了,也沒有辦法有推,分別覺觀的能力沒有了,「那就不是」,這個事情在我的說法裡面,能知就是這個意思,它就是能知,但是它不是被知對吧!我的「能知」兩個字就已經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它可以獨立存在嗎?我以前不是講,我們是用「被知」對照找出這個「能知」來,但是當沒有被知的時候,它還是獨立存在的,這邊指的就是這個,「即真汝心」,能知就是你的心,但是它不能夠依附在被知,如果它是要依附在被知它才存在,那這個就不是,祂這邊就說了: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如果這個分別、這個性質、這個能力離開了六塵相,就沒有了,就不存在了。

「斯則前塵分別影事」,那麼這一個就是被知,就是六塵相,恐怕還不叫六塵相,是六塵相的影,六塵相還比較具體一點,六塵相的影那就更虛幻了。

 

祂這邊是說,它一離開塵相就沒有、就不存在的話,那就不是,它就是六塵相,就是「前塵分別影事」,這個心就是跟塵相連在一起。

 

「師父還有一點,我想這邊的分別性跟分別心,是兩回事情。」

「差不多!分別性就是能夠分辨的那個性質,分別心就是把它具體化,給它安上一個名詞來代表它,那麼分別心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與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塵非常住」,這個六塵呢?它沒有辦法長久的停留的,它會消失的。所謂「常住」就是一直存在、停留在那裡,那些塵相都不能停留,都會消失。

「若變滅時」,如果它消失了,如果你的心跟這些塵相連在一起的,是同一個的話,這個塵相消失的時候,你的心也跟著消失了。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所以你的心就如同什麼呢?「龜毛兔角」,龜是沒有毛的,兔也不長角,所謂龜毛兔角就是不存在的意思,那你的心就是不存在的,那就沒有了。

「則汝法身,同與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是你的法身,你的心都沒有了,那你的法身也沒有了,這個時候誰來修無生法忍呢?也沒有了。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這個時候,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大家呢?傻了,這樣子就傻了。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這個時候,佛告訴阿難:「這個世間,一切的修行者,他們雖然已經修到九次第定了,但還是沒有辦法得到漏盡成就阿羅漢果,原因在哪裡呢?都是把這個虛妄的,跟著塵相一起滅掉的那個心,當作是他的真心。」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妄想是什麼呢?那個能推的心,就是那個能推者,它是跟著塵相、跟著被知一起消失的,你就把這樣子的心當作是真的,當做是你的真心。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阿難!雖然你很有知識、很多聞、很聰明,但是成不了聖果,成不了阿羅漢,還沒有要成佛,這邊還是只講到成阿羅漢,「雖得多聞,不成聖果」,也就是你雖然是多聞,就他自己說,他還是會被「先天梵咒」把他陷害了,就這樣子逃不出摩登伽女的魔掌,還要靠釋迦佛把他救出來,才脫離,就是這個原因。

 

☆☆☆

 

:「自性離塵就沒有了?」

:「對!塵沒有了,它就沒有了,因為它跟塵連在一起。

:「一定要連在一起?」

:「不是!它連在一起的話,就是這個結果,事實上是不會連在一起,但是如果你不知道的話,事實上就有生死輪迴,因為事實上,你連在一起,譬如說,像我們這個身體,人死掉了,身體都沒有了,但是你的自性還在,覺性還是在的,這就是我說「我們沒死」,那個覺性才是我們的,那個能知才是我們的,是真正的我,所以這個脫離生死是講說離塵就沒有了。」

:「離塵就不存在了,就沒有這個覺性,是這個意思嗎?」

:「不是啊!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會輪迴,就是阿難現在這個樣子成不了阿羅漢,就是你認為離塵就沒有了的話,你自己去找一找,你離塵了,你還有沒有,如果你離塵的話,你那個能推者還是存在的,那麼那個就不會造成這個結果,但是,如果你去審查一下,你只要一離塵,那個(能推者)也不見了,就沒有了,那就是輪迴的狀況。」

 

☆☆☆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阿難聽完了以後,就不斷的悲傷流淚。

「五體投地」,就做大禮拜跪在那裡。

「合掌而白佛言」,就對佛說了。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自從我跟著佛以來,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那麼自以為靠著佛的威神。

「常自思惟」常常自己心裡在想。

「無勞我修」,我不需要修的,靠佛就可以了。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就是心裡面在想,如來祂可以給我三昧,讓我進入三昧狀況,那我就這麼莫名其妙的成就了,就修好了。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不知道這個身心是沒有辦法替代的,這個如來的身心是如來的,我的身心是我的,我不通就是不通,沒有辦法取代的。

「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我失掉了我的本心,雖然身體出家了,心沒有進入佛道。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就好像一個窮子,那個就是法華經裡面的內容,捨父逃離,脫離他的父親對吧!法華經裡面那個窮子喻,我們講過的,像那一樣,可見這個「愣嚴經」是應該要在「法華經」之後講的。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現在才曉得一直在追求多聞,多聞也沒有用,沒有真正好好修,多聞跟不聞還是一樣的,沒有用。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就好像一個人說:「我吃飯了!我吃飯了!」每天說,但是你不會因為說「我吃飯了」就飽了。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所謂二障,就是祂前面講的兩種根本,那兩種根本都弄錯了嘛!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就是不知道這個本明,所謂「寂常心性」,就是本明,也就是所謂的自性,真正的自性,也就是佛性、覺性、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些。

「惟願如來,哀愍窮路,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希望如來可憐我們、幫我們、教我們,讓我們明白,然後把我們的這個修行的見解導正,讓我們有了正確的修行的看法,「道眼」應該就那個眼,應該是指觀念看法。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即時如來,從胸中卍字」,這個時候,如來從胸中的那個卍字、卍字偈,就在這裡,就是這個地方。

「涌出寶光」,放出光來。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哇!好亮!就放各色光。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這個光一照,就把所有的世界都?照了

?灌十方所有寶剎」,所謂十方所有寶剎是什麼?就是所有的世界,就灌到所有的世界、法界裡面。

「諸如來頂」,所有的如來的頭頂都灌下去。

「旋至阿難,及諸大眾」,然後又盤旋到阿難以及諸大眾的頂上。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就告訴阿難,這個是很壯觀的一個神跡,或者是一個道場,然後祂建一個大法會或大法打造的道場。

「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也讓十方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本明,簡單一點來講就這樣。

「得清淨眼」,所謂「清淨眼」也就是你清淨的觀念,你清淨的看法。好!這邊很壯觀、很偉大,你再看看下面很平常啊!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阿難!你看看我這個光明拳是因什麼原因而存在,「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怎麼樣子成為拳。

「汝將誰見」,你是用誰在看,就問他「誰在看?」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這個都是冠冕堂皇的形容詞。阿難就說:「就是你,佛的所有的好東西,所聚起來的,所以就有明。」其實我點一個燈,就有光明了是不是?我現在被燈照,也有光明,反光也有光明。

「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我用什麼看呢?我用眼睛看。「汝將誰見」,誰見的?就是我的眼睛看的,就這樣子,他的回答是這樣,我眼睛看到你的手,在這麼一抓起來、握起來,所以就有一個拳的樣子。有沒有深奧?一點都不深奧。有沒有壯觀?一點都不壯觀。就這樣子弄,有什麼壯觀?可是祂前面那邊所說「是何壯觀」,所以祂把一個那麼壯觀,跟這麼平常的事情對起來了、關聯了。有什麼意義?在我讀起來的意義:我們平常的事情都是這麼壯觀的,我們現在人數很少,沒有什麼?很壯觀的啊!法界都在開會,都來聽講,就是這個意思,不然的話,就問下面那些平常的事情就好了,但問下面那個事情之前,還來還來獻一獻這些神通幹什麼?獻有獻的意義。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佛就問阿難,如來今天給你講真話,所有的有智慧的人,都要靠譬喻,才能夠得到開悟的,阿難,我現在呢?就用我的拳來講,假如沒有我的手,就不成我的拳,我這個拳就不能夠成功了;如果你沒有你的眼,就不會成你的看見,就不成你的見,用你的眼來對比我的拳,這樣子的道理,相當不相當?對等不對等?「其義均不?」這樣是不是相當的,祂就問阿難。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他說相當,如果沒有我的眼的話,就沒有我的見了,用我的眼根來對比如來的拳的話,這個道理是相通的、類似的,你們覺得類不類似?類似喔!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

 

「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你說是相類似的,其實不類似,祂馬上把他否定了。

「何以故?」為什麼?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如果一個人沒有手,那麼他的拳當然就沒有了,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那就是盲人是吧!就是盲人,沒有眼的人,他的見並沒有消失。

「所以者何?」為什麼是這樣呢?

 

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你試著在路上問一個盲人,問他:「你看見什麼?」那個盲人一定會跟你說:

「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他看見他的眼前是黑暗,沒有看到別的東西。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用這樣子的道理來看的話,那是他的前塵,他前面的被知是暗的,那麼見呢?當然並沒有不存在。

「見何虧損?」見沒有不存在,所以眼睛沒有了,見還是在,那個手沒有了,拳就不見了,所以呢「不相當」,阿難聽了以後不服氣。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黑暗,云何成見

 

阿難就說,那個盲人,他前只看到這是黑暗,看到黑暗,怎麼叫做見,這個也有道理。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佛就告訴阿難,那個盲人無眼,他看到的是黑暗,那麼跟一個有眼的人,把他關到暗房裡面,他也是看到黑暗呀!他們兩個所看見的黑暗,有分別嗎?還是沒有分別?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阿難自己回答了,這個樣子的話,在暗室裡面,看見的黑暗,跟盲人看見的黑暗,這個是沒有分別的,都是暗,沒有分別的。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沒有眼睛的人,他看到前面是黑的。

「忽得眼光」,這個忽得眼光的意思是什麼?忽然把他眼睛醫好了,他本來是盲人,但是把他眼睛醫好了。

「還於前塵,見種種色」,那麼他就看到了各式各樣,他看到他前面的塵相,那麼種種顏色,種種形象。

「名眼見者」,那麼這個樣子就叫眼見的話呢,如果靠這樣就叫眼見的話。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在暗中的人,他眼睛是好的,看見前面都黑了,忽然點起一盞燈,那麼他把前面這些形象、塵相、種種的顏色也看到了,那麼這樣不是應該叫「燈見」?

「若燈見者,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如果燈能夠見的話,那這個燈其實不是燈了是吧!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這個是燈能夠觀,如果是燈在看、燈在觀了,跟你有什麼關係呀?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燈能夠顯出顏色,但是能夠見到這些色相的話,是靠眼不是靠燈,「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眼能夠看到這個色相、塵相、色塵相。

「如是見性」,像這樣子的見的性質,就是指能看的這個性質,這個「見性」是這個意思,能夠如是見的這個性能。

「是心非眼」,是你的心才讓你的眼睛有這個性能、有這個見,看見形象、色相的。這個見的性質,這邊的見是「見性」,是見的這個性質,讓你的眼有見的性質,靠的不是眼,靠的是你的心,是要有你的心,你的眼才會見色,才能夠有見色的這個性能對吧?這個地方不要看到「見性」,就變成我們的「見自性」,見性什麼東西,金剛經裡面的那個「見性」,又搞到這邊來,「不是」,這邊是這邊的意思。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阿難,雖然聽到這裡,以及那些大眾,嘴巴已經問不出問題了,可是心裡面,還是不明白,「心未開悟」,還等著希望如來能夠再慈悲的宣示,所以他們又合掌淨心,清心的在那裡等佛再慈悲的教誨。我覺得你們比阿難要強多了,你們聽到這裡,已經明白了對不對?對吧!所以你們比阿難強多了,那這也表示我厲害。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這個時候,世尊,祂又把祂的那個手,因為祂的手很軟,又在那裡開呀合的,那麼在那開呀合的,就教誨阿難還有大眾,祂怎麼說呢?

「我初成道,於鹿園中」,我剛成道的時候,在鹿野苑,鹿園中就是鹿野苑。「為阿若多五比丘,及汝四眾言:」就是那五比丘以及汝等這些「四眾」說,也就是跟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一切的眾生不能夠得到菩提心,不能成就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都是因為這些塵相煩惱所誤導的,那麼祂就對著這些五比丘說了: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你們當時是怎麼樣子,成就了這個聖果、聖道的?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裡,因為時間到,所以就講到這裡了,那麼,你們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好,大家都沒問題。能夠把這個《愣嚴經》,講到大家沒有問題,這個不容易,大家都沒有問題,那很好。

 

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