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師開示即時摘要稿/週一共修/20080616

 

 

     主題一:佛法能夠廣傳,並不是因為推廣,而是時代的需要;

 

     主題二:新加坡圓覺團隊的誕生;

 

     主題三:進入人相的基礎能力:與人溝通;

 

     主題四:淨土的細胞:能順暢溝通、沒有壓力、互相扶持的團隊;

 

     主題五:無作無為,連結自生;有作有為,糾纏不清。

 

 

初稿完成日:2008.07.15.   執行者:蘇莉華

潤稿完成日:2008.07.15.   執行者:汪滿妹

審稿完成日:2008.07.23.   執行者:蔡文華

梁師審稿日:2008.07.24.   梁師裁示公告與否:是■;否□

公告日期:2008.08.01.

 

【梁師開示】

 

一、佛法能夠廣傳,並不是因為推廣,而是時代的需要

 

我認為一個宗教、理念或是組織,之所以能夠為眾人所接受、歡迎,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推廣奏效,而是因為這個社會需要它。如果社會很迫切地需要某一個的東西,人們就會主動去學習,並且像海綿一樣地把它吸納進去。──如此一來,這個東西就自然而然地散播出去了。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需要花精神去推廣圓覺宗的佛法,而是要把佛法提煉得更精簡、品質更好、更容易學;此外,大家還要身體力行地實踐,把自己修好,而且修行成功。將來如果機緣成熟,這個社會和世界需要一個可以修行成道的佛法,那我們的佛法便會自動地散佈出去了。

 

如果未來整個世界需要可以修行成道的佛法,而成道的佛法雖然只有我們有,可是你們都還沒有修成,那佛法也是傳不出去的,因為人們需要你們的教導,而你們卻做不到。這樣的事,也不能光靠我一個人,我一個人也沒辦法教整個世界的人。

 

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是:大家都努力地修行,而且修行成功;未來,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當一面地傳播佛法,教世間修行成道的方法。──這是佛法傳播必然的模式。

 

現在,我們真正要下功夫的是修好自己,而不是推廣;佛法的傳播,是自然散佈出去,不是被推動出去的。

 

如果我們都修好了、成道了,可是世間的機緣未到,人們並不需要這樣的佛法,那我們也不吃虧啊!我們自己已經修成了呀!如果你沒有身體力行去實踐修行,卻一直花精力在推廣,到時候,就會兩頭落空。

 

二、新加坡圓覺團隊的誕生

 

我再談這回我去新加坡的觀察。我發現新加坡圓覺宗的團隊已經成形了。他們能夠形成團隊,是一件滿不容易的事。我說他們已經成形的意思是說:他們互相間有默契了。以前他們辦活動的規模,大約就是三十幾個人;這次的活動,則將近百人,這是他們第一次辦這麼大型的活動。三天當中,一百人在吃、住等生活上的需求,以及課程進行等所有瑣碎的事情,都進行得非常順暢。

 

他們這個團隊原來還沒到這個水準,現在已經到了,所以可以辦這麼大規模的活動。活動的每一個段落,中間有什麼事情要交待、教學討論要怎麼進行,都安排得很順利。此外,吃飯也是一個大問題,雖然餐點是外包的,但也有一些是自己要準備的,而他們都進行得很順利,也很輕鬆,並不是忙得焦頭爛額或亂成一團。

 

為了籌辦這次活動,我聽說他們只開了兩次會。以前要辦活動,他們都得開很多次的會;而這次規模如此龐大,卻只開了兩次會,事情就安排好了。

 

※團隊形成不容易,幾經磨合才成功

 

我特別問了其中負責較多事務的人,他們這個團隊形成的過程。他們在形成之前,歷經了很多的波折:有人離開,也有新人加入;有重要的人離開,而後又回來。他們之間發生了好多人與人之間的波折,因為有些爭執、衝突,曾經一度要分裂。經過好幾年時間的磨合,才到達目前的狀況。

 

我覺得他們這個團隊的形成很不容易,比台北更難。因為他們沒有固定的地方,也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所有參與工作的人都是義工。能夠做到這樣,是有一定的困難度,但是他們做到了。這個經驗實在是非常可貴。

 

整個團體發展的過程,他們也有所體會。有的本來是滿重要的成員,因為某種原因與別人合不攏,便開始有分裂的狀況;一些不願意分裂的人,便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個造成分裂的人,就開始淡出去,淡出去一段時間之後,又再回來,回來以後,大家的互動關係就有所改變。這樣的事情發生好幾批。

 

※團隊形成的基本條件:成員都必須進入「人相」

 

回頭檢討這個過程,他們發覺那些會淡出去的人,之所以與他人發生爭執、衝突的原因,其實早在他們的團隊還沒有組成之前,就已經存在。這個原因,現在他們已經能夠辨識出來了。如果有新人想要加入團隊,日後他會不會與他人產生衝突,在一開始,就有人能夠鑑別了。

 

有的人雖然有這個因子,但是他會調整,會調整的話,事情就會ok;有的人則是不能調整,不能調整的話,以後就一定會產生問題。

 

這樣的體會,一定得是實際參與其中的人,才能掌握;要形成團隊,光聽我這樣敘述,是沒有用的,但可以讓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以後就會注意這方面的事情。

 

所有的因素,主要還是在於「我相」健全與否,以及「我相」健全了以後,如何超越「我相」進入「人相」有關。所以,要能夠形成一個團隊,基本的條件就是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必須進入「人相」;如果成員還沒有辦法進入「人相」,這個團隊是還沒有辦法形成的。很不容易的是:新加坡的團體已經形成了,換句話說,這些成員都已經進入了「人相」了。

 

※團隊形成的其它條件:領導者與凝結者

 

在團隊裡面,必須有領導的核心,也就是要有一個領導者;領導者的週圍,還要有一種人:他們很熱情地參與活動,也很喜歡拉人──所謂拉人就是跟這個人聯絡、跟那個人聯絡,不是指把新人拉進來,而是把那些舊有的人拉在一起、凝聚在一起。有這樣的人,才有辦法形成團隊。

 

此外,團隊形成,還需要透過很多演練。像新加坡,他們每年就會辦一次較大型的活動;平常時候,就會定期共修。

 

以上,就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團隊形成的經驗。

 

三、進入人相的基礎能力:與人溝通

 

進入人相最淺、最基礎的能力,就是要能與人溝通。怎麼樣才算是有溝通能力呢?首先,他要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再者,他要能夠聆聽別人的意見。至少要有這兩個能力。

 

什麼樣才算是有表達能力呢?除了能夠把心裡所想的,清楚地講出來之外,你還要能夠直覺地知道,該怎麼講,對方才能聽懂。一般人能把心裡所想的搞清楚就不錯了;還能把自己想講的說清楚,那更是不容易。而人們總是以為能把心裡想說的全部倒出來,就算大功告成。這樣其實還不夠,你還要能夠知道,針對不同的人,該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而且,在表達之前,你還知道這樣講,對方會聽懂、聽不懂,或聽錯,因而調整你的說法。能夠這樣子,才算是會溝通,才表示你已經進入了人相。

 

很多人沒辦法做到這個程度,他只講他心裡想講的,至於別人會有什麼反應,則是完全不知道,一點知覺都沒有。如果是這樣子,就是他沒有進入人相。要形成團體,成員就要先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就無法形成團體。

 

四、淨土的細胞:能順暢溝通、沒有壓力、互相扶持的團隊

 

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也可以發現,一個團隊中,人與人的相處是直接來往的,相互間是沒有壓力的。如果成員間互動時,會有壓力發生,那就是表示他們互動不良。也就是互動的管道有了阻力、磨擦,不像超導體是光滑的、沒有阻力的。如果團體間的互動有壓力,那就不叫團隊;我認為真正的團隊,其間的溝通是順暢的,亳無阻礙的,不會有什麼壓力的。

 

我知道很多人互相間的相處,不但有壓力,還會感到有人身上帶著刀、槍、刺,一不小心就會被刺傷,所以隨時要把自己保護好、防衛好,才會感到安全。那就不是我所定義的團隊了。

 

一個好的團隊,其相互間是真的很體諒的:當有人心裡有了情緒、感到困惑、或遇到困難,也許是家裡出了什麼狀況,他們就會互相協助。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在修行。

 

我認為,當這樣的團隊成形時,就代表一個淨土基礎的細胞成形了。所謂的淨土,就是這樣子的細胞多一點,然後合在一起,這就是淨土了;淨土並不是搞一塊土地。當人與人之間形成一個團隊時,那就是淨土的最小單位、一個淨土的細胞。

 

這樣子的細胞,第一個是在台北襄陽精舍誕生的;新加坡同修也是來我們這裡參訪、學習了很多次,而楊惠芬、呂秀玉、王能平、邱慧玲也去新加坡很多次,他們也從你們身上學到東西,才逐漸形成團隊的。所以,第二個淨土細胞是新加坡圓覺宗。

 

我是這樣子觀察的,然後做了「淨土細胞」的定義,如此一來,所謂的淨土是什麼就更加清楚了。當然,淨土細胞還只是基礎;要成為真正的淨土,就還要進入眾生相、壽者相,並且超越它。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單元,可是我們看到了、知道了,就能幫助我們更加清楚要怎麼建立人間淨土。

 

五、無作無為,連結自生;有作有為,糾纏不清

 

林兩福:師父您今天談到淨土細胞,那重點還是「連結」嘛。我一向很有本事把連結搞成糾纏──沒辦法掌握到連結清淨的本質,只陷在連結不清淨的部份。我的困擾是:我很想與人建立連結,可是那卻只是單向的,不是雙向的;橋搭出去了,對方卻不讓你有落點。我反省自己在人我的互動中,我會刻意雕琢、造作,忘了連結是雙方面的事。

 

另外我還有一個困擾。師父曾說事情要應時、應勢而生;而我常常會去強行完成什麼、壓縮時間急著要完成什麼事,結果只要一急,事情就會走樣。我無法讓事情自然發酵、如土長苗。

 

可否請師父開示:如何掌握連結清淨的部份,脫離不清淨的部份?也就是如何享受連結的「甘蔗汁」,而不是一直啃它的「甘蔗渣」?

 

梁師:這個地方就是要做到「無作」,連結其實是自己長出來的,就是如土長苗啦。像新加坡同修,就是想學,但也不是很清楚該怎麼做,於是就一路摸索。像我剛才所講的,都是他們事後回顧才知道的,當時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種情況就是自然長出來的,並沒有刻意要怎麼做;等自然長成功以後,回頭檢討,才有那些心得和體驗。

 

會使連結變糾纏,都是因為你有刻意要做什麼──那就是「有為法」。我們要學的是什麼呢?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沒有刻意要做什麼。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維持一個適當的環境,連結自然就會產生了;它並不是用搭橋的方式搭出來的。搭橋,就是有為。

 

我們在形容「連結」時,好像要有一個通道、要搭一座橋;事實上,並沒有要搭橋,也沒有什麼連結。以後,我們所謂的連結就會自己生出來。──這樣就沒有糾纏。這其實是要「無作無為」的。

 

只要你刻意地想要連結、搭橋,有這個想法,就一定會變成糾纏。因為我們講的連結,狀況都是無為法、無作無為、自然生長的。長出來就有,長不出來就等;它長得出來就長出來了,也不是因為我去搭橋而成功的。

 

我們只是讓一群人聚在一起共同去辦一些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連結就自然長出來了,過程中並沒有要去連結,他們只是在辦活動而已──心想怎麼把活動辦得順暢、輕鬆、成功而已。

 

所以,看起來,有意要做的就是辦活動,因為要辦活動,所以要使人聚起來。──這是看得見的、有作有為的地方;至於連結,並沒有被安排在活動裡面,連結是辦活動的「附加價值」,它是你不注意的情況下長出來的。

 

這個附帶長出來的東西,現在是我們觀察的重點;可是在過程中,它是沒有被觀察的,它是我們在事後才發現的。

 

無作無為長出來的,才是我們要的;有作有為,就會變成糾纏了。

 

(梁師曰:兩福問的問題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