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師開示即時摘要稿/週一共修/20080818

 

主題一:三業清淨是更真實的修行功夫;

 

主題二:重新定義「企業淨土」。

 

 

初稿完成日:2008.09.01.   執行者:蘇莉華

潤稿完成日:2008.09.02.   執行者:汪滿妹

審稿完成日:2008.09.03.   執行者:蔡文華

梁師審稿日:2008.09.04.   梁師裁示公告與否:是■;否□

公告日期:2008.09.12.

 

 

【梁師開示】

 

一、三業清淨是更真實的修行功夫

 

最近,我們經由媒體的報導,知道了前第一家庭有涉及海外密帳洗錢的嫌疑。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有貪污嫌疑的人,固然有他們的問題;同時也突顯了我們整個社會,對於身口意三業,都沒有努力去清淨。

 

有些人做了壞事,你卻不以為意,也不去譴責他,甚至覺得他還滿有本事的,因為他沒有被逮到。──這種態度就是放縱!是道德上、操守上的放縱!同時也是身口意不清淨的放縱!

 

※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會使人墮入三惡道

 

從《空行法教》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蓮師對於身口意三業要清淨的修行,講得非常認真。殺、盜、淫是屬身業,身業的罪在三業中是最重的。這種業會有兩種果報:一種是掉入三惡道;另一種是還留在人間,但他那做壞事的習性會使他繼續做壞事,而惡業累積的結果,遲早有一天他會掉進三惡道。如果是貪業,多半是掉進餓鬼道;如果嗔恨心很重,就會掉進地獄道;如果是昏頭昏腦、不清醒、愚痴的話,就會掉入畜生道。

 

什麼是口業呢?平常我們和人家談話,隨便亂講、打屁,這就是造口業,也會掉入三惡道。胡說八道、言不及義,這都是有問題的,不要以為那沒事,那會讓你墮入三惡道的。就算你下一生還保有人身,但是你那造口業的習性還在,你會很喜歡造口業、繼續造口業,累積到最後,還是會墮入三惡道。

 

《空行法教》這本書最讓我吃驚的是意業──光是想一想都會掉進三惡道,這事情很嚴重?。有些想法,我們自己根本無法預期,就在心裡面跑出來了,你也沒有把它變成言語或行動,只是在心裡面一閃,那樣子就有業,那就是意業。以前,我總以為只是在心裡頭想一想,根本沒關係,不能算什麼,讓它過去就算了,所以也沒有去處理它,認為那樣是沒事的;自從讀了《空行法教》之後,發現那竟然會是有事的!那會墮入三惡道的!我們心裡有時會有些嗔恨、怨懟發出來,我們還以為那些感受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那即是三惡道的習性,是業報的顯現。

 

行為,我們可以管著,不讓自己胡作非為;言語,我們也可以管著,不讓自己說些亂七八糟的話;但是意念,我們卻管不了了,因為它自己會亂跑出來,當某種情景出現時,它就自動跑出來,那該怎麼辦呢?

 

我在不久前──六月三十日的週一晚上共修時,就提供了一個可以化消意業的修行方法:當不好的意念一出來,就趕快在心裡懺悔,請求原諒;若是善念,就以感恩來面對。這麼做了以後,那念頭以後就不再出來了,這個方法還滿有效的。要使意業清淨,大家以後就有方法可以對治了。

 

身口意三業,我們是要用方法來使之清淨的;身口意三業清淨了,你修行的時候,身口意三密才能夠合一、相應;如果你三業還不清淨時,它就會阻礙你,讓你修行無法成功。

 

《空行法教》中,蓮師非常注意三業清淨的修行,這個地方你做不好,只是一點點的放縱、一點點的疏忽,就會像裂縫一樣,把你推到三惡道中,力量非常大,想擋都擋不住。

 

※三業不清淨,會使修行前功盡棄

 

我看很多人,這個地方都沒有在修。人們往往以為修行就是打坐、修法本、唸經、拜佛──這些固然是修行,但更真實的功夫,就是要修三業清淨啊!有些人唸經、拜佛、修法本、打坐都做得滿好的,可是三業清淨這裡根本沒做,甚至是放縱的。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前面修的那些修行功德,就會被你不清淨的三業給破壞殆盡,而自己都不知道;甚至連墮入地獄,也渾然不知。

 

有些人,雖然現在還是人,還沒有墮入地獄,可是卻已經顯現了三惡道的景象──亳無忌憚地放縱自己的壞習性,還自以為是!我們修行者對於這些事情要非常非常小心!

 

※愈細心,就愈能看到因果的來龍去脈

 

你愈細心,你就愈能夠看到這些因果的來龍去脈;你根本就可以在自己身上檢驗「因」和「果」是怎麼樣在轉變。這種「能夠看到」,是要自己去體察的,靠別人來講那是沒有用的。其實,別人自己的事都忙不完了,怎麼會有閒功夫來管你,所以,這個是必須自我努力反省、檢討的。

 

※專門檢討別人的不是,恐是自己不是

 

但是,很多人是有很多閒功夫,專門去檢討別人──對別人的不是,都很熱心、很專注地探究;可是對自己的問題卻不專注,也不熱心。這種情況大概都有問題,只要你出現這種現象,就得自我警惕。

 

修行的工作就是要先把自己修好,才能去度別人;如果你自己的問題都還沒解,就在那裡東批評、西批評,管別人的事,這就是有問題的。除非你自己的修行已經做到一定的程度;而且,你是在協助別人,不是在批評,而那就ok

 

※助人要「如響」,有人請求才回應

 

還有,出手協助,也是基於對方明確地、誠心地表達希望你幫忙他,這才能出手。「如響」,就是有人請求了,我才回應;你不請求,即使我知道你根本不對勁,我也不會講的。只有當你是真要修行,並提出請求,我才「有可能」出手幫你──不是一定哦!

 

※所謂幫人,就是讓他自己去面對問題

 

幫助人是非常困難的事。有時候,真正的幫助是不能出手的:我知道有事情要發生,我也不能幫他把問題排除;所謂的幫他,就是讓他自己去面對怎麼處理問題。因此,我常常是冷眼旁觀,看著事情怎麼發展;若有要緊的地方,頂多稍微點他一下;如果他聽不懂,那也沒有辦法。

 

所以,幫助,並不是熱心過頭地幫他修;你若幫他修了,他便學不到了。你以為他的問題現在解決了,那只是這一個;同樣的問題以後還是會再長出來,而他還是得面對。所以,幫助,往往是不能出手的,別人的問題都是他學習的機會,我們常常只能冷眼旁觀,只在必要的時候稍微點一下。絕對不是苦口婆心、嘮嘮叨叨、要他怎麼修、要他怎麼做、規定這個、規定那個……,沒有這回事!如果你幫人是這麼嘮嘮叨叨、一直耳提面命、規定這個、規定那個、要他做這個、要他做那個……,在我看來,是你自己有問題。

 

修行工作是一種自發性的行動。你若想幫助別人,就是要啟發他能夠自發地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實踐自己的功課;而不是幫他做,也不是規定他要去做什麼功課,指導他做這個、做那個。

 

如果別人請教我,我只會告訴他我自己給自己的規定,面對同樣的事情,我是怎麼做的。這些都只是給他的參考,他得從這些內容裡面,去擷取適合自己的部份和方法。我們只能做個典範給人看看;別人想學的時候,他就有一個榜樣可以仿效;更重要的是,他得斟酌自己實際的狀況去做調整。這些都是很細、很細的事情。

 

二、重新定義「企業淨土」

 

經過這一、兩個星期的演變,現在我要告訴大家一件事:以前,我曾經提出過企業淨土的觀念;現在,對於企業淨土,我要重新定義。我原先的定義是:企業要怎麼做,才能成為我所認為的企業淨土呢?我的條件是:企業要經營得很好、很賺錢,對於社會要很有貢獻──這是前提。而在這個企業中工作的人,可以一面工作,同時也在修行,並且可以修行成道。整個企業體,就是一個可以修行的體制,同時,也是很賺錢、有貢獻的企業。

 

依這樣的定義,要成為企業淨土,首先,就是要能夠有賺錢的能力;之後,才能談到怎麼修行。

 

※企業成功與賺錢,不是企業淨土的前提條件

 

現在,我要把這個定義做修改。一個企業到底賺不賺錢、好不好,那是用企業經營的標準來看的;而我的標準是:只要在企業裡面工作的人,可以修行,願意修行,也得到我所提供的修行方法,而且這個修行方法可以在企業環境中運用。只要做到這樣子的企業,我就認為它是企業淨土。至於他賺不賺錢、好不好,則不是我的重點。做得好,固然很好;做不好,但是他在修行,而且修行得很好,在我的看法中,那就是企業淨土。

 

我這樣定義,就是把企業會不會賺錢,跟我們修行成道的關係給脫勾了。新的企業淨土的定義就是:在企業環境中,有人願意修行,我們就提供他們在企業中可以運用的修行方法;他們運用了這個方法來實踐修行,並且有機會修行成道。這樣的企業,我就會把它看成是企業淨土;至於他賺錢也可以,不賺錢也可以;該企業中的人,願意把修行與賺錢關聯起來,也可以,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企業賺錢與否,和我的企業淨土的定義,已經沒有必然的關係了。

 

我這麼重新定義,因此在修行高級班裡面,建立人間淨土的內容也會有部份的修改。

 

這樣的調整有什麼好處呢?對我來講,是有重大的影響的。原先那樣定義,若想實踐企業淨土,我就得學會讓企業賺錢的整套管理的本領;而且,面對各式各樣的企業,我都要有辦法讓他們賺錢,我得要有這個本事!這個本事,我努力地培養過;現在,深入了解之後,我知道這種本事非常不簡單。就算我能夠把一個企業經營成功並賺錢,那也不表示我有能力讓所有不同的企業都可以經營成功並賺錢,我沒有那麼大的本事!

 

如果我不把這個定義改變,我根本沒辦法開始教企業中的人去修行成道,因為前提條件──讓企業賺錢,這一項我就還沒做到。如此一來,企業淨土的建立就永遠無法開始了。

 

至於怎樣在企業環境中修行成道,這我早就是專家了,我也早就會了,但是現在卻卡在自己的定義中,遲遲無法開始。這樣,我會的地方還不能用;而我不會的地方,我看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現在,我發現這個定義有問題,所以,我要把定義做改變。

 

建立企業淨土,我並不需要負責讓他們賺錢,那是他們的事,不是我的事;我的工作就是教他們在企業的環境中,如何修行成道。這個工作,我現在就可以開始,而且,我也自認為是專家。

 

做了這樣的調整,我們的企業淨土才能真的推動。我們並不需要受限於企業賺不賺錢,不論賺錢與否,我都可以推動。這樣,事情就可以早一點開始;而且,我自己給自己的包袱就可以甩掉了。

 

其實,那個包袱是一個錯誤,那是當初還沒實踐時弄出來的;直到今天,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發現原先的設想是不可行的,所以,做了這樣的修改。

 

※修改企業淨土的定義,相當於修改了一個理論的假設

 

從開始的定義做修改,相當於修改了一個理論開始的假設。一個理論的形成,是先有假設,然後經過推論,最後得到結論。「假設」這個地方的改變,在「十二因緣」中,是改了那裡呢?改了「無明」這裡,也就是在「阿賴耶識」這個地方做了調整。源頭的假設做了改變,底下一連串的內容也都要跟著改變。

 

關於企業淨土的定義,我今天做了這樣的調整。後面還有東西,就留待下次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