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之二:人類智慧的寶藏──般若智

字體

智崇上師

  「般若智」,與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IQ(智商)是不一樣的。一般所講的聰明,用的是所謂的「識心」,只要思考及反應快就是聰明;可是「般若智」超越思維,是思議所不及的,那麼它是什麼呢?是一種直覺。這樣的直覺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呢?每一個人都有的!這是佛法所強調的,並鼓勵我們去鍛鍊這個般若智;而且有很明確的培養方法,幫助我們把般若智發揮出來。

※「般若智」是「無所住而生」的心

  現在我就來說明一下,世間的聰明是屬於哪一類型呢?是《金剛經》所不取的「有所住而生」的心,屬識心;「般若智」又屬哪一種呢?是「無所住而生」的心,二者的差別是在這個地方。

  「有所住而生」的心是什麼情形呢?它是有根據的,它根據一個假設或是立場,以及其衍生出的想法和推論。這些經過邏輯推論而生出來的定律、原理,或者是理由和看法等,全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這種心是會受到限制的,因為它所住、所根據的是一個相,相必定限制其思考所得的結果,如同假設必定限制所得的原理一樣。

※「般若智」是不會受到限制的

  這種住心的思考方式,使我們的智慧囿於所住的、所依據的立場、態度、假設和認定,而被限制住了。至於無所住所生的心,不住在任何一個限制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立場、態度、認定,那麼這個心就沒有受到限制,因此所產生的智慧就大多了,能力也就變強了。它可以接受任何不同的、甚或相反的立場,所以思考時不會認為這是可能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它根本就不依據可能或不可能來想事情。

  因此,這樣的智慧是不會受到限制的,它是一種直覺。我們有嗎?大家會認為我們想事情都是有根有據,是用思維的;一旦不思維了,還有智慧嗎?我可以告訴各位,每一個人都有,也就是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有過靈感,而這個靈感究竟是怎麼來的?不是思維來的,沒有經過思維,自己就出來的;沒有什麼理由,沒有什麼原因,就這樣出來,那就是靈感。靈感就是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種,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

※把執著放掉,可培養自己的「般若智」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後,應該如何來培養自己的般若智呢?佛法是怎樣教我們恢復般若智?有好幾個方式,一個方式是把執著放掉,不要著相。如果我們能夠不著相,那麼我們的心就不會受到相的限制,般若智就出來了。

※保持欣賞、讚美的態度,讓「般若智」容易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辦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隨時隨地保持一個欣賞的態度、一個讚美的態度,這個態度是普賢菩薩最擅長做的,就是「禮讚諸佛」,其實他不只是禮讚諸佛,而是禮讚一切,任何事物、任何人,他都禮讚!

  所謂禮讚,就是以欣賞的態度、讚美的態度去面對事事物物,這樣般若智容易出來,因為這個時候你的邏輯思維就不容易發揮作用。你用欣賞的態度去看、去認識,就不會用邏輯分析的方式去算計,當你不是用算計的心,而是用欣賞的心去面對的時候,你思維、分析、邏輯的心就會減低,而不思維的般若智自己就會出來了。

※把心靜下來,讓事明白呈現於心,就是「般若智」

  第三個方法,就是修空觀(修奢摩他),把心靜下來。我們的心就好像一大池的湖水,起波浪的時候,表示心沒有靜下來;當我們修空觀把心靜下來,就相當於這一池的湖水平靜下來。如果靜到一點波浪都沒有,就成了一面鏡子,周圍的山色、天空的雲影,一下子全都清清楚楚地映現在這池湖水裡;依我們的心來講,就是世間的事情一下子明明白白呈現在心中。

  這種明明白白就是「般若智」,沒有經過思維的過程。就像鏡子裡面的像,鏡子沒有思維,東西卻清清楚楚地呈現在鏡子裡面。我們的心如果像鏡子一樣,所有萬事萬物就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心中,不是對萬事萬物都瞭如指掌嗎?沒有經過思維就清楚、明白,這樣的智慧就是「般若智」。佛法特別給這一類型的「般若智」一個名字,叫「大圓鏡智」。

※不因思考而明白,就是「般若智」的特性

  所以有很多智慧不須經過思考,不是因思考而了解的;我們的覺性也是自己明白,它沒有思考,但就是明白,這樣的明白就是般若智的特性。佛法在般若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當一個人一有了般若智以後,他不必學就會,有這種無學的特性(羅漢即是無學);也就是如果我們大家都能夠把自己的般若智開發出來,那每一個人都會像佛菩薩一樣那麼大智大慧。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世界走到目前這個狀況,若還想要繼續改善,還想要文明更進步,要靠什麼呢?要靠心智。心智裡面最高明的又是什麼呢?是佛法的般若智。所以如果能夠讓佛法培養般若智的方法推廣,讓大家都具有般若智,那麼我們人類整個的生活都會改觀,整個會不一樣。此時我們如果想要建立人間淨土,一點都不困難!

※「般若智」是覺性的特性之一

問:自性是否有般若智?

答:我想你的意思是自性是不是就是般若智?般若智是自性的一個特性,也就是覺性的特性之一。

※要讓「般若智」出來,就要把所學的都忘掉

問:般若智是不是需要以知識作為基礎,包括多讀佛經、多接觸科學、藝術等?

答:般若智在中國是有很多類似的事蹟,比如說道教武當派始祖張三豐教人打太極拳,打到後來要怎麼樣呢?要把招式全都忘光,才算打得好!我們開頭還是要學,要有知識、要讀經、要學科學、要多學藝術;但是要讓般若智出來,就要把所學的都忘掉,忘得愈多愈徹底就愈好!正如同張三豐教人打太極拳,他教你一套武功,學到後來,一定要忘光武功招式,才算學好。所以中國太極拳的這種教育方式,是和般若智相通的。

※「般若智」是如土長苗的

問:般若智能夠累積嗎?是不是只是指某時某事而已?

答:般若智是可以成長的,是如土長苗式的。就像樹木的幼苗慢慢長大,它是可以成長的,而不是靠累積,這一點不同。累積和生長是不一樣的。

問:如何無住生心?方法如何?

答:就是把執著全部空掉,就可無住。

問:請問如何訓練心不住相?

答:觀相是虛幻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幻。把它看成是虛假的,就能不住於相。也可把相看成是「心的牢籠」,曉得它是牢籠,有此認識,就可以不住於相。

編者:本文原載於《圓覺之友》第二十三期。因篇幅限制,僅擇要節錄。





關閉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