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之三:般若智的三種表述

字體

智崇上師

  什麼是般若智呢?般若智就是把無明煩惱去除。什麼是無明煩惱呢?就是貪嗔痴慢妒。貪嗔痴慢妒算是粗煩惱,此外還有細煩惱──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般若智,就是能夠把這些煩惱消除。

     什麼樣子,才是般若智的展現呢?如何才會有般若智慧呢?你要會用feeling,就接近般若智慧了。這是一種表述,一種表達方式。能夠因此聽懂,很好;但也會有人聽不懂,會弄錯。

※般若智的表述之一:feeling

  以前我是這樣定義的:般若智就是feeling。那什麼是feeling呢?就是不經思惟而清楚明白。這樣就使得有些人能夠聽懂了。可是後來發現,有些人還是會弄錯,所以我又改為:無思、無作、無為、無願、無欲、無情而清楚明白,就是feeling。加了這麼多限制,有些人就更不懂了,不過,我也沒辦法了。

※般若智的表述之二:能知因果

  般若智慧還有另一種表述方式:你看得懂因果關係,你能知因果。我來舉一個例子:《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中,有一隻野干(類似狐狸的動物),被獅子追而掉到井裡,差點死掉。卻因為他呼喚佛名,吸引了天帝下來把他救出來。天帝因野干懂得佛法,以為他是菩薩所變;結果不是,他是因為前世罪業而墮為畜生的。他的前世名為阿逸多,曾為英明的國王,卻被人陷害,做了錯誤的決定,使國家被滅,自己也墮入了地獄。但是,因為阿逸多知道自己的因果,懺悔改過,很快就升到餓鬼道;在餓鬼道中,仍知自己的因果,再再悔過,很快就升到畜生道;在畜生道中,也是因為知道自己因果,悔過向善,很快就升天,做了天王之子。能知因果,就是般若智的展現。

  這麼講,有些人會以為:知因果就是要知道宿命因果,要有宿命通,這樣才算。有宿命通固然算是知因果,但也沒有說一定要這樣。能夠知道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不一定要知道過去世的,就是知道現世的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這件事情,是從什麼原因生出來的,其中相關人物之間,能把他們的因果關係釐清楚,也是知因果啊。

※自我反省檢討也是知因果

  這種知因果,我們用推理的方式,就可以知道。用推理、反省、自我檢討,這樣子的方式,就可以將跟自己有關的一些事情的因果關係釐清楚。這樣子也是知因果。這樣子的知因果,不需要修煉到能夠有宿命通,只要能夠把現世的事理弄清楚,就算是了。

  這裡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如果我們只是分析事理,而沒有弄清楚事理與自我的關聯,這樣子的分析因果,因和果都是被知的,跟我的能知能覺,中間是沒有建立關係的。現在,我們希望做的知因果,是知什麼呢?知道我與事、我與別人之間的因果關係。這麼做,才有進入佛法修行的領域,才是我要講的自我反省、檢討。這樣子分析、分辨、抽絲剝繭,來釐清我與人、我與事、我與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才叫做自我檢討。

※以境驗心改變命運

  這樣子的檢討,更直接的說法,就是「以境驗心」。「境」,就是你所面對的外在的人、事、物;你利用外在人事物所發生的情境,來探討跟自己的心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就是以境驗心。這樣就是屬於自我檢討。

  以我的經驗,這麼一找下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如是認定,則如是顯現。」外在所顯現的人、事、物──就是境,這些人、事、物的境,都是從我們心中某個認定流露出來的。這就是蓮師的《無染覺性》裡面所講的:「所有外境,都是心性的流露。」以我實際的經驗,確實驗證了佛法所說的這個道理──外境都是從你心中某個認定、執著生出來的。

※改變自心中的認定和執著,外境就會跟著變化

  這個道理對我們的生活、命運,有什麼意義?你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你需要做的事情,並不是去改變外面的境,而是要做什麼呢?你要改變自己心中的認定和執著。當你把自心中的認定和執著改變了,或者拿掉了,外面的境就會跟著變了。而且這種應驗,是立即的,你真的改變,外境就真的跟著改變!你的命運也就不一樣了!

  所以當我們開始修行,能夠把我們心中的貪嗔痴慢妒等煩惱執著,慢慢地化解時,就會發現,我們所面對的人事物的境,也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命運,也在變了。為什麼會轉變?因為你把你心中的執著和認定改變了嘛!你改變了,外面的境就改變了!靈驗得不得了!如果你能夠懂這些,能夠懂這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樣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如果會的話,那就厲害了嘛!是不是!?太厲害了嘛!因為你就可以根本改變命運!

※外界人事物的境,是找心中認定的線索

  為什麼要以境驗心?因為你要找心中的認定、執著,是找不到的,為什麼?因為它藏在裡面,你根本就不知道,它躲在能知的背後,它不是你的被知,所以你找不到它!除非你有本事,能夠入定,而且定得夠深,那些執著、設定,才會變成你的被知,這樣你才可以看到它。

  但是我們大部份的人沒有這個本事啊!無法定得那麼深去找。那怎麼辦呢?那些人事物的境,我們知道,因為那些是我們的被知,所以我們可以看清楚;我們看清楚了,就把它當作線索,就把人事物的境當作線索;然後根據這些線索來回溯,追究它是從那裡生出來的。就是以這個境,來驗──檢察,這個心,境是從心的什麼地方生出來的。

  其實這個方法,跟偵探抓兇手是一樣的──境,就是線索嘛,兇手就是我們的執著、認定,它躲在後面,你找不到它;但是一有線索,我們就可以追查。以境驗心,就像福爾摩斯偵探一樣,利用蛛絲馬跡這麼一點點線索,就可以去追溯,把心中的兇手找出來了。

  會做以境驗心的話,一樣是般若智,不一定要去練宿命通。宿命通是般若智當中的一種。我講的以境驗心,大多數的人應該是會做的,至少比練出宿命通要容易多了。

※般若智的表述之三:相信、接受因果;知錯、認錯、改錯、懺悔

  還有一種可以得到般若智的方法,連以境驗心這種努力都不需要──就是你相信、你接受,你所遇到的倒楣事,都是你過去做了什麼壞事的果報,無條件地接受,而且認錯。所以呢,我們也不做偵探,就是接受啊,反正發生在我身上的任何倒楣事、任何壞事、任何不好的事情,我都接受、承認是我過去做了壞事,然後就認錯、改錯、懺悔;這樣真心地懺悔,這些業報就會消失;這些業報消失了,你的痛苦就會沒有了。

  所以,你只要相信、接受它,然後認錯、改錯,你不就等於有般若智嗎!像其它還要禪定功夫、攝心內證、以境驗心,還要下了那麼多功夫才達到的,現在什麼都不用,就只要相信,就達到了。

※不知錯在那,但認錯,是超越意識的智慧──不像般若智的般若智

問:認錯,但你不知道錯在那裡,很不容易改的。
師:你不知道怎麼改善,沒關係,你就懺悔,你就說:「對不起、請原諒。」這樣子做,不見得有智慧,但問題就是解決了。這樣的結果,跟其它般若智所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相信是更有智慧的──一種超越理智、意識的智慧。其它做法都還要下功夫才有,這個連功夫都不用下,不是更有智慧了嗎!?

問:沒有對象的認錯,等於是把我們的隨順覺性發散出來?
師:對。所以,這樣子一樣可以得到般若智。這個再笨的人都會啊,都可以得到這樣的般若智。如果你不會做偵探,擔心抓錯兇手,那就相信就好了,一概沒有事。你說:「我又沒有做壞事,結果去認錯、懺悔,這樣不就吃虧了嗎?」沒有啊,你沒有吃虧啊,什麼虧都沒有吃啊,那有什麼不可以做的?更好的是,這樣就得到般若智啊!

※能放下面子是功夫

  般若智,你們說難,但也有很容易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很容易,但是嚥得下這口氣嗎?你會發現,嚥得下這口氣,就是功夫。很多人就是嚥不下這口氣啊!或者是放不下這個面子!

※「相信因果」就是基督教的「原罪」觀念

問:基督教有一句話很厲害:「世人都犯了罪,你們都要悔改。」不過,人們往往都會疑惑自己犯了什麼罪。我想他們的主張就是您今天所講的意思:「不管你有沒有罪,都犯了罪,悔改就對了。」事實上這句話就直接打到這裡來,中間通通都跳過了,不用做了!你只要認罪悔改,就好了。
師:對,基督教主張原罪。不過,有很多人都是說別人有原罪,自己沒有啊!那還是沒用啊!

問:不管他們有沒有做到,這個陳述就是這個意思?
師:是。我現在講的:「你要相信因果」的這個部份,就是基督教講的「人有原罪」。

※別人做壞事,我的錯!

問:您教我們「相信、接受、認錯、改錯」,不論遇到什麼狀況,我們都相信,「是我的錯」!碰到倒楣的事情,「都是我的錯」!碰到這個人也是我的錯!這個壞人也是我的錯!
師:別人做壞事,是我的錯!

問:對!
師:這個說容易,做很難?!

問:重點不在這裡。我認錯,是我的錯,但我心裡還是認為,他是壞人。這樣算不算認錯?
師:這個不徹底。

問:對啊!重點在這裡。因為有時候我們會認錯,可是心裡還是認為這個人這麼壞,我倒楣才碰到這個壞蛋!心就……
師:這個就沒有般若智,這就不是真正的認錯。

問:那原諒他呢?
師:你原諒他,意味著你心裡有一個前提:你自己沒錯。這個還是沒有般若智。>

問:我也認錯,我也原諒他?
師:你有沒有原諒他,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認錯。認為別人是壞人的時候,你就會以為自己沒做壞事,是別人壞嘛。那就是在檢討別人,沒有檢討自己。現在我們這種看法:人家的壞,是我的錯。

問:是因為我把他挑出來了,我跟他相應了。因為他是我的鏡子,他把我照出來了。
師:這個就像《零極限》中所說的:別人的問題,都是我的問題,是我的責任。

※相信「一切倒楣都是我的錯」,是一種新的處世原則

問:師父,這樣世上就無真理了?!
師:不是,這個不叫做無真理。我們這麼相信了,這一套才是真理。

問:我把它弄窄一點。我們世間做事都有做事情的方法,跟做事情的原則;如果今天這個人是不按牌理出牌,而您的宗旨是:「不管別人怎麼做,都是我的錯。」那麼世間做人處事的原則就喪失了?!這樣就沒有原則了嗎?
師:是另外的原則,原先的原則,我們把它抹掉了。

問:重新設定一個新的原則?這樣才能解釋。
師:對,沒錯,我們這個是新的原則啊!現在我們一般的習慣是:別人錯就是別人錯啊!那個人壞就是那個人壞啊!怎麼變成是我的錯和壞呢?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別人的錯、別人的壞,那是就這一世的範圍裡面定義分辨出來的;我們現在不是,我們把過去世納進來,我會遇到這麼樣一個壞人,原因是我過去,做了壞事。

問:我們新的原則跟包容,讓人家感覺,他不能預測你所要做的行為。
師:我們這樣做也沒有要去告訴別人。

問:不告訴別人,可是別人看到以後,會覺得你這個行為好像有點……我不能預測你會這樣。因為普通人都會認為:你做這樣,他一定會這樣子做反駁,可是我們已經不這樣……。
※拿掉世間的認定和價值,才能做到相信

師:不是,我們根本沒有給他們做預測的機會。因為我們是在我們心裡修的。就像那個《零極限》,他也沒有去告訴任何人啊,只是在自己心裡面做。我們這樣做,會把我們原先,就一個世間所定下的那些認定、判斷、價值全部拿掉!全部被我們拿掉了!我們這麼一做,我們就全部拿掉了!如果我們沒有拿掉,做不了的!沒有辦法這樣做的。所以我們已經拿掉很多認定和很多執著,才能夠做到的。

※相應,就是因緣果報

問:在實際生活上,我有很多感受。有時候,同樣一個人,他對你跟對別人,是不一樣的。
師:對。

問:那你說他是什麼人?他是好人?壞人?
師:他對這個人是好人,對那個人是壞人。

問:那時候你就會反省到說:哦,原來別人真的就是你的一面鏡子,而且是物以類聚──你的磁場,在那個當下,就會把他招引來。有關這樣的事,我感受好多。在做事情上,也是一樣,你跟某一個人互動有困難,他跟你不會怎麼樣,跟另一個人就會怎麼樣,那個互動都不一樣。經過檢討就會發現:哦,因為我的個性跟他很像啊!我就把他那個部份挑出來了。或者是說,我的態度是這樣,就和他相應了。
師:是啊!是這樣子!這個就是因緣果報。你把因緣果報這些地方弄清楚了,這些因果、因緣弄清楚了,知道這之間就是這樣,這個就是般若智啊!所以大家不要把般若智限制在一定要宿命通,宿命通很難練的,只有少數人才能練出來的。

問:知因果,是否不侷限於已發生;對於未發生的,能夠預知我這麼做了,後果會如何,是否也算是知因果?
師:也算啊,譬如說,我要講什麼話,你們才聽得懂,我還沒有講之前,就先在心裡試探過了啊;真正講的時候,是已經試探過了,才講出來的。那樣就是可以預知未來嘛!你能夠這樣子做,就是在修般若智。

編者:以上內容整理自2011.10.17.北美修行班(三)



關閉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