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真心 (0496):入世,不執著就是覺性

 

 

 

智崇上師

 

 

(認識梁教授請按右項「梁乃崇教授的學佛因緣」影片以及「智崇上師」文字介紹)

 

 

 

 

 

 

 

這一個修練,

 

本身就是在修怎麼樣把那個執著變成不執著,

 

那也就是轉識成智的功夫了;

 

當它成為智的時候,

 

它就在這個世間真實的呈現出來,

 

祂是覺性、不是識心。

 

 

 

「去我執」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要把「執著」做多一點的說明。

 

 

 

以前我讓大家分辨什麼是識心、什麼是覺性,那個界線是在被知和不被知。如果被

知,所有被你知道的,那就是識心,覺性是不可被知的;這樣子的話,沒有所謂的執

著、不執著,只有被知和不被知,就分辨了覺性和識心。

 

 

 

但是這樣子的分辨不夠實用,在追求入解脫門的時候,以這個標準來鑑別識心和覺

性是OK的、好用的;但是要出菩提路的時候,這一個鑑別就變得不適用、不太好用。因

為出菩提路就是要入世間,就是要入這個被知的範圍,也就是有相的範圍。這樣的話,

會把所有有相的範圍都視為識心,這個時候,這個識心就變得沒有層次了。

 

 

 

所以你要入世、要出菩提路就不好入;因為入世是有層次的,而你把它當成完全沒

有層次的東西,這樣子就不太適當、不太好用。所以在這裡,到要出菩提路,要入世的

時候,我會做新的定義。何謂覺性?何謂識心?那就不是被知和不被知作為界線,我在

被知這個範圍裡面,另外再找了一個分界點:有被知,但是沒有執著,這個沒有執著的

被知就視為覺性;被知又有執著,那它就是識心。

 

 

 

有沒有執著這一個界線,不是對其他人說的,是對你自己而言的。如果這個被知,

別人有執著,可是你沒有執著,那這個被知的部分,對你而言是覺性,對別人而言是識

心。

 

 

 

這樣子的話,你的修行如果修得非常好,人家在一大堆執著的層次,那一個層次的

被知對你來講,你都沒有執著,你的覺性就擴張過來,對他人起教化的作用。而這就是

我們修行想做到的,出菩提路想做到的事情。雖然別人都有執著在那裡,但是你知道、

瞭解這些執著;因為這些執著都是被知的、都是識心、你都瞭解,可是你沒有執著;這

樣,你等於就是把覺性帶進這些識心的結構裡面了。這樣帶進來的時候,你就會對識心

起教化作用。

 

 

 

這個教化,你在起用的時候,不是用一般的刻板的或說教的方式:「我要去教化

他」,不是,這個教化的作用,都是隨順因緣的,自動就在演化。在整個起作用裡面,

能夠消多少,就進步多少,那個沒有辦法有一點點勉強的;想要進步,就讓它自然發生

吧。

 

 

 

這些事情自然、自動的發生,也必須是這樣;而且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自己的路、

自己要面對的事情。如果你在被知的範圍裡面都沒有執著,就算到了地獄,在那個地方

你都沒有執著,那你的覺性也就可以擴展到地獄去,然後度地獄的眾生。像地藏王菩薩

祂要度地獄眾生,那就是祂度眾生的模式。

 

 

 

每個人的執著原本都是很微細的,一點點而已;但是那一點點執著,就可能演變成

很大的執著,變成很堅固、很龐大的執著。當我們講「我執」的時候,其實有兩種,一

種是分別我執,一種是俱生我執。分別我執可以說是後天種進去的;俱生我執,是一生

出來就有了。而最原始的執著是什麼?當你的覺性,第一次去注意一個被知的對象:

「喔!有被知,被我知道了。」那一剎那就是一個執著,那個就是最原始的執著。當你

把最原始的執著化掉,也就是說,你能夠讓能所不二;這個能所、這個執著,你把它化

解了,這個時候,你開始去注意那個被知的對象才沒有執著。沒有執著,那個被知的對

象才算是覺性。

 

 

 

當這個執著走到下面,它又會有更多的執著出現,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夠化解?如果

你能夠化解,那這個部分的被知還是覺性,就不算是識心。但是再走下去,這執著又更

深了,這個階段都還在「無明」這裡,這個時候,它就會成為有系統的一串認定和設

定,這些認定和設定,就會形成邊界條件。

 

 

 

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邊界條件,像一個種子了,那個時候就是俱生我執。但是如果

你能夠把這個地方的執著也化解了,變成沒有執著;雖然你知道它是執著,它已經是一

個種子樹,可以長東西了。如果你能夠把這種執著都化掉,沒有了,那麼,俱生我執這

個層次的被知,對你而言也就是覺性,不是識心。這系統是非常複雜的,它如果是一個

松樹的種子,包含了松樹所有的條件都潛藏在裡面了,你知道這個種子可以長成松樹,

那就隨順因緣,讓它長成松樹吧!如果是一個淨土的種子,所有淨土的邊界條件、所有

的設定都在裡面;對別人來講,那是執著。但是對一個修行者來講,如果祂沒有執著,

那就是覺性,不是識心。那麼祂要這個世間呈現淨土,那個淨土就會呈現,就好像阿拉

丁神燈的燈神一樣,一下子就變出來了。

 

 

 

這一個修練,本身就是在修怎麼樣把那個執著變成不執著,那也就是轉識成智的功

夫了;當它成為智的時候,它就在這個世間真實的呈現出來,祂是覺性、不是識心。

 

 

 

這樣的修練對一個人是比較容易,要講一個世界、所有的眾生,一個淨土世界,這

樣子的話還需要眾生的因緣配合,如果眾生因緣的配合沒有到位的話,這個事情也辦不

成。

 

 

 

華藏祖師為佛法大興已經努力、佈局了五千年,整個的眾生的因緣條件都在佈局,

現在條件愈來愈接近成功的時機了,所以佛法大興的願望是會滿願的。我這一路講來,

也才發現:「喔!原來要滿願,就是把執著化成不執著,就是滿願了。」而且不是要眾

生不執著,而是修行者自己,對他而言,那個東西已經不是執著了,這樣修行者就能夠

讓它滿願,就可以發動覺性的威力;就是發動法界的力量,轉動宇宙。奧妙就在這裡。

(本文摘選自20111106連線法會)(憶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