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法師 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經》……………………華藏上師 重譯
◎《心經現代直解》……………………………智崇居士 講述
※附錄一:
○ 發菩提心義訣
○ 發菩提心義訣講義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概說
○ 回頭是岸
○ 修行要有感覺
※附錄二:心經譯錄
○ 漢文譯本
○ 梵文校本
○ 英文譯本
○ 日文譯本
○ 藏文譯本
◎ 簡介:圓覺文教與圓智學會
◎ 編後記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法師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經》--華藏上師 重譯
聖觀世音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歸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無相無不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失。以無所得失故。菩提薩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住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超越顛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證大圓滿覺。是故住持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野。梭哈。
|
附錄一:修行要有感覺
今天要和各位談「感覺」。這個月第三個星期天的法會我講到《圓覺經》〈圓覺菩薩品〉中一段:「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空觀),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經文中說「靜極便覺」,「覺」字其實就是「感覺」。也就是在修奢摩他當中,先把心慢慢地靜下來,靜到一個程度便產生一些覺受,這就是所謂「禪定中的感覺」。
這種感覺正如同《圓覺經》〈圓覺菩薩品〉中所提到的:「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這也說明了一點,如果你能把心空到極點,便能生出很多很多的感覺,這些感覺是不受空間、時間和物質所限制的。
而外道所說的心「靜」了,便能「空」了;心「空」了,便是「無」了,這是落入「無記空」,和《圓覺經》所說的「靜極便覺」完全是兩回事。這些感覺並不是刻意往外抓的,也不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覺,而是一種禪定中所生的感覺。如果不懂得《圓覺經》所說的「靜極便覺」的意思,而刻意往外抓,那麼遍滿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個念頭,都往你的腦袋塞進去,它不炸掉才怪哩!
今天我為什麼要跟各位提「感覺」兩個字,原因是最近我發現目前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才有感而發。就以我女兒的例子來說,她高一就開始學物理課程,物理成績總是不好,我就問她:「你到底是那一點不懂呢?老爸是學物理的,可以教你。」然後又問她:「你們上課是用哪一本教科書呢?」她回答道:「沒用教科書,只有講義而已。」於是她把講義拿給我看,我看了以後,大吃一驚,心想:當然她不懂,不懂才是理所當然的事。
因為講義裡頭都是一些物理的公式和計算,很少有說明,當然會令人覺得物理不好學,也學不會。於是我就從最基礎的物理開始,把每一個物理現象、定義以非常容易懂的方式教她,其實就是把我對物理的「感覺」教她罷了。很快地她就瞭解了一些簡單的一維、二維、三維空間的觀念,以及什麼是點、線、面,甚至於到後來她還會反問我:「那麼『點』是不是也具有三維空間的特性?」我內心十分驚訝:她並不笨呀!她還是很聰明的,只是現代的老師教育學生的方式錯了,並沒有把內心的「感覺」教出來罷了。
我又問她一個物理問題:「什麼是『速率』呢?」她回答道:「『距離』除以『時間』就是『速率』。」我說:「不對!」,她就說:「講義裡的公式明明是這麼寫的,哪裡會錯呢?」然後她又說:「一定的時間內,所行走的距離。」我回答說:「不對!不對!」此時我才發現目前的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於是我要她從書桌跑到門口,再從門口走回到書桌前,然後再問她:「那一種方式比較快呢?」她回答說:「當然跑的比較快,走的比較慢。」我說:「對了!『速率』其實就是表示快、慢的方式而已,如果去飆車更能體會速率的感覺。」
從這件事來看現今的教育問題,便能了解目前教學的方法是有所缺失的,老師教學生並不能把感覺真正地教出來,只是在教學生記公式、背定義而已,疏忽了「感覺」的傳授,當然學生會不懂,以至於看到物理、聽到物理就會頭痛了。
再舉一個例子:某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發現該校物理系的學生大多數不懂物理,覺得物理很難學。他認為物理是很好學的課程,為什麼學生會不懂呢?於是他就去探討這個問題,終於他找到了答案,他說:「學生不懂物理,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對物理的基本定義沒有感覺!學生只就目前現有的公式上推演,當然會覺得物理難學難懂了。基本上學生對於公式的來源並沒有深入的感覺和體會,以致無法把物理應用出來。」
目前市面上一些物理學的教科書,是由物理學界知名人士執筆、所編譯出來的教科書,並不適合初學者研讀,只適於已經學了很久的人作為溫習之用。其中的問題就出在作者不是把科學家當時心裡頭如何發現一個物理定義的感覺表達出來,只是把成果用公式表示出來罷了。如果你只學他的公式,而沒有體會他的感覺和發現過程,當然就無法了解物理本身的意義,也就會覺得物理難學、難懂了。
孔子在《論語》一書中提到了「仁」字,孔子所說的「仁」其實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感覺」,孔子可以說是一個懂「感覺」的人。他曾經提起他最高興的一件事是帶一些門生去河邊玩玩水,吹吹風,然後吟歌而返。這種快樂只有懂「感覺」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反觀現在的人以賺錢、謀權勢、好享樂為最大的樂事,是不能比較的。其實孔子提倡「仁」,就是在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覺罷了。如果我們的社會疏忽了人與人之間的感覺,漸漸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了,便造成種種社會問題,這就是現代社會犯罪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能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覺,社會問題和犯罪率自然而然會減少。我們仔細探討殺人事件,就會明白一件事:殺人犯之所以會殺人的主要原因,是他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覺,並且把別人視作「物品」或是「東西」;如果他能把別人的身體當作是自己的看待,自然就殺不下去了。有些人甚至連自己的感覺也不重視,更何況去重視別人的感覺呢?就醫學來說,中醫比較重視自己身體狀況的感覺;而有些疾病在西醫檢查不出原因,於是就把它歸為心理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就中醫的觀點並不以為然,所以中西醫合診是有其必要的。
你是否曾想過:有些日本人竟然連「禮貌」也能做到沒有感覺。通常我們對一個人由內心表示敬佩和仰慕,自然而然會行九十度的鞠躬,這是由你內心的感覺而形之於外的一種禮敬;然而有些日本人的九十度鞠躬常常不是發自內心的感覺,我是不贊成這種只有形式的禮貌。如果你是一個很懂感覺的人,自然也就不會被一些虛偽的形式情感所矇騙,就有能力去辨別哪個人對你有感情,哪個人對你的感情是虛假的。像電影裡面一些情報人員為了得到對方的情報,連情感也能裝出來,這對於懂「感覺」的人來說,是不會上當的。時下的青年男女,對於「美」並不會用感覺去欣賞,在穿著服式或化妝臉部時,採用一套刻版的公式去整裝自己,譬如頭髮要怎麼吹,臉部要怎麼化妝,衣服要怎麼穿,完全是受到一套規則所主宰,卻疏忽了自己的感覺,這又如何能夠把自己內心最美的地方表現出來呢?
此外,科學的發達與進步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由於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和電腦、機械接觸很多,人類的思考漸漸變得機械化或電腦化,日久便疏忽了人與人之間的感覺,自然心靈便走向機械化或物質化,也就不重視自己或別人的感覺。這樣發展下去,怎麼能創造一個和諧與關愛的淨土呢?孔子對於沒有「感覺」的人,以「麻木不仁」來形容,真是最恰當不過。
今天跟各位提「感覺」,主要是要讓大家瞭解:如何把「感覺」應用在修行上,這是一個「修行人」應該注重的問題。就淨土宗念佛法門來說,如果並不明白念佛的感覺,也就失去了念佛的真諦。一味地念口簧、執持名號,而不重視心靈上任何感覺,和唸書又有何差別呢?同樣地,密教一味地教人觀咒字和結手印,至於觀咒字和結手印是何道理,若不明白其中之真諦,又如何能夠禪定解脫呢?一旦你明白了修行須重視有所「感覺」,修到一個階段自然會明白觀咒字或結手印之道理。但我要強調一點,這種感覺並不是刻意往外去抓的,而是在修奢摩他時,「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所產生的禪定的感覺。最後引《金剛經》一個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我所指的「感覺」是不落於相的。
【現場問答】
Q:請您開示,在修本尊法時,如果沒有任何感覺時應該怎麼辦呢?
A:要多努力,自然就會有感覺。有時在修本尊法時,頭上會麻麻的,其實這就是本尊住頂的一種感覺。每個人的感覺不同,有的人覺得熱熱的,有的人覺得清涼感,有的人覺得空空的。修行一有感覺,你就會對修行感到興趣;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你對修行自然就提不起勁來,這也就是今天我要強調「修行要有感覺」的主要目的。
Q:請問《論語》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三」字是不是代表多數以上,一日之中要不只三次省察自己的念頭呢?
A:是的,「修行人」應該隨時隨地省察自己的念頭。孔子是懂「感覺」的人,可惜後人把孔子的話註解錯了,並沒有把孔子的意思表達出來,主要是註解的人不懂「感覺」之故。
(1989‧12‧23/於新竹‧明星諾那精舍)
|
編後記
《心經》或稱《般若心經》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簡稱。此經闡明諸法空性之理趣及精述般若修行之旨要,言簡意賅,為一部最精簡、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佛法漢譯經典。
歷來《心經》有許多種譯本與注疏,謹此恭錄流通最廣、簡明扼要的玄奘法師譯本於本書前頁,以方便讀者持誦、書寫;同時敬錄華藏上師的重譯本,作為本書講解的主要譯本,用以助益佛法之實踐。
本書的主講人智崇居士,早年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並兼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所教授,培育後進無數;又因緣際會,修習佛法,師承華藏上師,因宿具慧根,修持深厚,証量深邃,終得師印可,法名智崇。於公職榮退之後,專任「圓覺文教」之佛學導師,致力於海內外弘法利生之宏業。
〈心經現代直解〉一文,係梁居士在1994年8月21日講述於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早期曾刊載於《圓覺之友》第十五期,以及收錄於《探究真心找回真我》第九講;多年來,本文甚受學佛人士之珍惜,視為學佛重要導引之一。
「圓覺文教」為充實圓覺經典系列叢書,除了原有文章略為修訂之外,連同書後收錄有關本書主題之文稿及譯錄,特予專輯出版,以饒益社會大眾。
「附錄一」著重在「菩提心」之修行層次;其中〈發菩提心義訣〉一文,係圓覺宗華藏上師修行數十年之結晶,全文理論與實踐並陳,文字簡要,義理深刻,層次分明,實為難得之佛法重要論著,加以智崇居士之簡明講解,頗值一讀再讀。專文「回頭是岸」是作者以現代化的教法,來闡述菩提心法,幫助行者對佛法心要的理解與體驗,實屬難得之實修指引。
「附錄二」則收錄《心經》之異譯本,以供研讀心經之參考;並於此感謝林光明先生慨允寶貴資料之轉載。
此書之完成,除了感謝作者慈悲利益大眾之外,亦得力於左慧玲、王坤鎮、汪滿妹、姚介玫、姚介和、哈遠儀、張文雄、張春美、劉玉娟、龔美鴻、龔祖德等同修之發心付出,或承擔錄音紀錄、或文字整理、或核對工作、或電腦文書處理等,謹此一併致謝。
編者 謹識
20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