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宗網路系統
首頁















到訪人數:13254295



部份章節下載 金剛經現代直解

作    者:梁乃崇教授(智崇居士)講述
出版日期:2002/01/10
ISBN:9579239061
售    價:250
訂購方式:1.劃撥:帳號:13216768     戶名:圓覺文教基金會
              2.至圓覺文教基金會現場購買(九折優待)
               地址:100 臺北市襄陽路6號2樓
               電話:886-2-23893366
               或點選全球聯絡處,至各聯絡處購買
              3.點選此上博客來網站購買 ,可至指定之7-11付款取書
              4. 各地書局、書店
              5.點選此上Udn數位閱讀網訂購電子書

簡      介

原來如是----《金剛經現代直解》
一本讓你超越思惟,生機無限的經典

初看《金剛經》,對於書中常出現的句型總是無法了解,但還是愛不釋手。每每讀誦都會有一種「雨過天青」、「海闊天空」的感受,而心中的糾結、觀念以及各種困難、順境……,在讀誦的過程中,很奇妙的,這種種的執著似乎都消融於更大的空間中,一股生機也隱隱脈動……

經由梁教授的解說,才了解佛陀如此安排的用意:讓我們脫離層層固有的執著,超越思惟,真心得以自然湧現!

不論您是不是佛教徒,都可以打開此書,
跟著梁教授的解說,享受一趟超越思惟之旅!


《金剛經》是佛法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相當於整個佛法思想哲理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中國禪宗的基礎,更是創新、超越自我,圓融處世的重要寶典!

這部經典光是讀誦,就會有淨化心靈的功效;若能體悟其中奧義,更能離相顯性,獲得直覺般若智!佛陀說:「誦讀金剛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功德,且福德、威力無窮。」《金剛經》的奧妙在哪裡?一般人很難領悟,梁乃崇教授以他多年深心證悟的體驗,採用大眾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一同進入《金剛經》堂奧之境,如實享受解脫自在的滋味!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ㄒㄧㄢˋ)如來。」梁教授強調世人所追求的名利、地位、財富……等等形相事物,都是心靈的牢籠,若能明白它的本質,將這些「相」看成虛假,就不會被綑綁住。一旦「相」不再是心靈的牢籠,它就會變成我們入世創造美善,啟發度人的工具,此時我們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脫!

書中字字句句飽含智慧,足以讓人茅塞頓開、恍然醒悟,猶如醍醐灌頂般的通透、明白、舒暢!此外,書中精采的問答對話,更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經文內涵,在生活中確切實踐體現金剛經的智慧,您千萬不能錯過!


目錄、序言、內文先賞


目錄


◎緒言:因緣與分享……………………………………梁乃崇
金剛經第一講
金剛經第二講
金剛經第三講
金剛經第四講
金剛經第五講
金剛經第六講

◎附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鳩摩羅什 譯
THE DIAMOND SUTRA…………… Edward Conze 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法師 譯
金剛經與四相真義…………………………………梁乃崇
金剛經的主要句型…………………………………梁乃崇
金剛經的實踐—建立人間淨土……………………梁乃崇
本書相關頁次檢索對照表

◎簡介:圓覺文教基金會/中華圓智學會
◎編後記………………………………………………哲智


緒言:因緣與分享………………梁乃崇



※無上佛法‧無住生心

《金剛經》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相當於整個佛法思想哲理的指導原則,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一般而言,這部經是很難懂的,在二十多年前,我因有特別機緣方才曉悟其奧秘,但是講不出來;後來嘗試對學佛的道友講解,在多次講解的過程中,不斷的改進和調整,到目前已經可以傳達我了解的奧秘了。或許大家聽完以後,發現我講的內容和很多《金剛經》的註解不一樣,如果我的講法有人無法接受,我想仍然有參考價值。

此外,我原本是從事物理研究的人,一開始只相信物理,對於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都不相信,後來經過一番省思之後才改變了態度。美國的科學非常發達,我想可能有不少人和我當年的情況一樣,對宗教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今天各位會來聽經,顯然態度已經有了轉變,但可能仍有一些朋友尚未改變,我謹提供自己轉變的心路歷程,或許可以幫助大家對佛法更有信心,同時也希望只信科學而不信宗教的人轉化態度。

我年輕時只相信物理,認為其他科學都還不夠嚴謹,只有物理才是宇宙間的真理,而所有的宗教都是迷信,都在胡說八道。有一天,一位虔誠的天主教朋友和我討論到這方面的問題,雖然我對科學的信念是如此堅定,但我還是願意和他討論。討論到最後,我赫然發現:科學竟然也是迷信!因為科學的基礎都是奠定在假設上。

所有科學的理論和定律,乃至實驗的測量,都必須先有假設,否則就無法建立。比如數學中的平面幾何,在推導出定律之前,必定要先做一個假設,那就是:兩條平行線在無窮遠的地方是否相交。然而這個假設是無法證明的,因為兩條平行線在無窮遠的地方到底有沒有相交,無法得知,沒有人可以跑到無窮遠的地方去觀察。所以若是假設:平行線在無窮遠處不相交,那就是「歐氏幾何」;假設:平行線在無窮遠處相交,那就是「非歐氏幾何」。要先假設(也就是先接受一個不明白的觀念或想法)之後,才可以導出定律,所以整個幾何學是建立在假設上面,甚至整個科學的建立也都是如此。數學是在一開始的地方就有假設,而物理學的假設則更多,不但是剛開始時要做假設,做到一半行不通了,又要再加一些假設,所以整個科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一連串不懂(無法證明)的假設上。

不懂卻又要接受,那就是迷信!當我反省到這裡,就警覺到科學憑什麼譏笑宗教是迷信,科學沒有資格譏笑宗教,因為它自己本身也是迷信!當時我還不了解佛教,只曉得基督教和天主教是信仰上帝,假若他們相信的上帝等於是科學的假設,那麼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自從那次討論之後,我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心中開始準備接受宗教。當時社會流行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並沒有什麼聲音,給人的感覺是落伍的,所以我沒有接觸佛教,反而被朋友拉去接觸天主教。

後來我有機緣接觸佛教,首先接觸的是禪宗。讀到《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聽五祖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當時我雖然不懂他悟了什麼,但卻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從此我就開始注意《金剛經》。之後我才明白,原來「無所住」就是沒有假設,佛法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科學則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所住的就是假設,而推導出來的定律就是由它所生出來的心。也就是說科學沒有假設就無法建立;但是佛法是在沒有假設的情況下所生出來的,這就是《金剛經》中最精髓的部分。

當我了解佛法不需要假設時,也就是它沒有迷信,比科學更不迷信,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明白了這一點,心中非常喜悅,覺得找到世間最難得的珍寶。

※般若智慧‧不生不滅

這部《金剛經》對於中國人來講尤其重要,因為它是中國禪宗的基礎。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是延續《金剛經》的精神,也可以說是以中國文化為背景所發展出來的《金剛經》。禪宗東土初祖達摩祖師到達中土的時候,是以《楞伽經》來傳揚佛法的,到了六祖之後就以《金剛經》為主了。

如果大家讀過《六祖壇經》就知道,六祖在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教他的第一部經典就是《金剛經》,而且六祖真正大徹大悟也是在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他才徹底悟道的。所以禪宗以後在中國發揚光大,事實上是在發揚光大《金剛經》。

《金剛經》在佛法中是重要的,對於中國人來講更加重要!也深遠地影響了中國文化。佛教各宗派對中國文化真正產生影響的,也屬禪宗為第一。在歷史上,禪宗有兩百多位修行者成道,直到現在禪宗還繼續影響著中國文化。這些文化上的影響,現代中國學者可能並不怎麼清楚,反而是日本學者像鈴木大拙對這個問題了解得比較多。我們可以說,作為一個學佛的華人而言,《金剛經》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來了解。

這一部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金剛」的意思是堅固不壞,「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連貫起來講就是:以堅固不壞的智慧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講到「金剛」,或許大家就會聯想到金剛鑽。鑽石是世間最堅硬的物質,然而此處並非指鑽石,而是取其堅硬的性質,所以「金剛」真正的意義是堅固不壞。

「般若」代表智慧。一般人將智慧解釋成聰明,不聰明就是愚笨。般若是一種智慧,可是與一般所講的聰明又有所不同。通常講一個人很聰明,表示他的智商(IQ)很高(一百三十分以上都算是天才)。可是般若跟一般所講的智商並不相同,很多人智商很高,但是並沒有佛法中所說的般若智慧。性質上,般若智慧跟聰明是有關係,但不相等,不能用心理學所定義的IQ方法來衡量,這一點我們在讀這一部經時一定要先了解。

「波羅蜜」是到彼岸。彼岸就是河的對岸,我們所立足的這一個岸是此岸,從此岸渡河到對岸去就是到彼岸。此岸代表什麼?彼岸又代表什麼?此岸代表「生滅」,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的!彼岸是代表「不生不滅」。所以波羅蜜就是從「生滅」的此岸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

整個合起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意思就是:以堅固不壞的智慧,從「生滅」的此岸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當然,能夠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以佛法而言就是了生脫死,就是成道解脫。所以,這部經典是講述:「生滅」此岸到達「不生不滅」彼岸的般若智慧,或者到達「不生不滅」彼岸時,我們會擁有的般若智慧,這種般若智慧與「生滅」此岸的聰明是不同的!

※分享體悟‧願為嚮導

我認為全體人類,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種族、什麼階層,我都覺得跟他們是一體的!我所體悟的佛法,並不只是屬於我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全體人類!所以我有責任把我的體悟經驗傳播給有需要的人,不可以把這個體悟經驗誤以為是我一個人私有的。當我體悟到的時候,也是全體人類的體悟,我有責任讓其他人知道。事實上我只是把我的體悟經驗傳遞給其他人,而不需任何尊稱封號。其真正意義只有一個,就是把我所懂的體悟經驗與大家分享。

我覺得大家應該把我當成嚮導,最為適當。譬如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旅行,就希望找一位嚮導來帶路。如果這位嚮導曾經去過那裡,那麼帶領我們就比較安全可靠。我就是把自己看成是嚮導,也希望各位把我當成嚮導。

我要帶領各位到哪裡去呢?到佛的境界去,這是我們的目標。如果你們的目標是要到佛的境界去,那我就是你們的嚮導,這樣來聽我講就會很有意思,比較能夠把握真正的佛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如果大家抱持著這樣子的心態來聽我說法,將會更容易懂的。

(註):本緒言係節錄自梁教授在美國芝加哥與馬來西亞吉隆坡講述《金剛經》之引言。



金剛經的實踐—建立人間淨土………………梁乃崇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金剛經》的實踐」,副標題是「建立人間淨土」。

《金剛經》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也是禪宗最根本的一部經典。在《金剛經》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句型貫穿了整部經典。譬如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說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個「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的句型,從頭到尾貫穿了整部《金剛經》。

也可以說:《金剛經》的內容,其實就是在講這個句型。我今天要講的不只這個句型,因為這還只是對《金剛經》的瞭解,今天既然把題目定為「《金剛經》的實踐」,意思是要去實踐這個句型,而不只是瞭解而已。

關於實踐這個部分,在唐朝的禪宗行者已經在身體力行了。《六祖壇經》最後的〈咐囑品〉中,記載六祖曾經教他的弟子一個「三十六對」的方法,這三十六對是什麼呢?就是大對小、長對短、黑對白……諸如此類的對法,總共舉了三十六種。這三十六對就是《金剛經》的句型。像《金剛經》講大即非大──非大是什麼呢?就是小;長即非長──非長就是短;白即非白──非白就是黑。所以六祖的三十六對,事實上就是《金剛經》講的「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把兩個相反的東西、兩個極端的相拿來對。

這麼一對,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呢?就好像陰電和陽電,兩個合起來就沒有電,對消了。對消了什麼?就是對消了它的「相」──陰電這個「陰」的「相」,陽電這個「陽」的「相」;是把「陰」和「陽」這兩個「相」對消了。所以我們講到佛法的「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其中「莊嚴」是一個「相」,「非莊嚴」也是一個「相」,兩個是完全相反的「相」,用一個「即」字把它連起來的時候,就是要這兩個完全相反的「相」相等。既然說它們兩個「相」是相反的,當然就不相等;但是現在又要強迫它們相等,這就是《金剛經》要做的事情。

至於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才可以相等呢?就是它們的「相」必須全部拿掉。所以「莊嚴」的「相」要拿掉,「非莊嚴」的「相」也要拿掉。就「相」而言,它們是不相等的;要讓它們相等,只有一個辦法,必須把兩個相反的「相」拿掉。拿掉了之後是什麼?它們的本質就顯現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本質,也就是都有它的本性在裡面。正如同康德這位德國哲學家所說的:大凡物體都有它的「物自體」,也就是都有它的本性。

「物自體」我們沒有辦法接觸到,所能接觸到的都是物體的「相」,這是康德已經瞭解的事情。那麼《金剛經》是在做什麼呢?就是「莊嚴」這件事情有一個「相」,「非莊嚴」也有一個「相」,這兩個「相」根本是相反的,現在要讓它們相等,那只有在一種狀況下可以達到,是什麼狀況呢?就是把它們的「相」全部拿掉──「莊嚴」的「相」拿掉,「非莊嚴」的「相」也拿掉,剩下「莊嚴的本性」和「非莊嚴的本性」,在本性這個層次就進入無分別,此時它們才是相等的,所以《金剛經》最後才說「是名莊嚴」。它講「是名莊嚴」的時候,是講它們的「本性」──這就是《金剛經》的句型在理論上的解釋。

當我們不懂這個理論,讀《金剛經》的句子時,心裡面會有什麼反應?一讀到「莊嚴即非莊嚴」(莊嚴就是不莊嚴),腦筋就打結了,不曉得是什麼意思。也就是我們的「識心」一下子就停頓了,這個時候心就靜下來,就「空」了。我們靜下來的這個「心」、空了的這個「心」,感覺到空空的,什麼形象也沒有,於是一個「空無的心」出現了,這個「空無的心」就是「莊嚴的本性」,也是「非莊嚴的本性」,這個時候就已經自動地體驗到「是名莊嚴」了。

我們學佛不就是希望能夠把「心」靜下來,希望修得禪定嗎?禪定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不就是把「識心」、「妄心」歇下來嗎?而我們唸《金剛經》這些句子的時候,只要這麼一唸,心就靜下來了,不是就已經收到禪定的效果,達到了禪定希望企及的境界?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認同這個事實,反而覺得「我就是不懂啊!」不懂就對啦!就是要體會這個「不懂」。「不懂」就是代表你的心「空」了、「無」了,修行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以上是我對《金剛經》的實踐所做的解說。這樣的實踐其實還是一個淺層的實踐,讀《金剛經》時自動會有的反應;至於深刻的實踐,是要更加努力的。我就講一下自己在實踐《金剛經》的時候,第一件能夠真正做到的事情。我剛開始讀《金剛經》時,無法瞭解經中的深意,那時候我一直想要瞭解「時間是什麼?」我試著從物理學的角度去瞭解,雖然能夠分析時間、運用時間、測量時間,可是就是不知道「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讀了很多有關時間的論文,沒有一篇論文能夠解答這個問題。那個時候我正好學佛,就想要用佛法的方式去瞭解。正好《金剛經》裡面又講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咦!這不就是在講時間嗎?所以我就想從這裡面去瞭解。

當然剛開始也是沒有頭緒,後來就開始靜坐,在靜坐的當中,就讓我體會到「時間」的本質。因為靜坐就是把心念靜下來,當我靜下來的時候,「雜念」就愈來愈少,少到一個程度,就可以數了。如果心念太多了,是無法數的。因為它像煙一樣多,要怎麼數?當心念少到可以察覺它一個一個出來時,你就可以數了。一旦可以數心念的時候,會發覺心念愈來愈少了。少到後來,一個心念起來了,要隔很久才能數到第二個心念,那中間就有一個空檔沒有心念,一個心念都沒有。就在此時忽然間我就瞭解了:啊!原來「時間」就是指這個東西。

我瞭解了什麼呢?瞭解「心念」完全沒有了,「時間」就完全沒有了。此時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如我們這個世界什麼都不動,什麼心念都沒有了,那還有沒有「時間」?我這麼一問以後,發現原來要有「時間」,一定要有變動。不管你是心念的變動也好,外面物體的變動也好,一定要有變動。如果所有的變動都沒有了,也就是全部都靜止不動,那就沒有「時間」了。實際上的體會是在我心念靜止下來的時候,發覺如果我的心念一直都不起來,這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而心念一起來,「時間」就出來了。

為什麼「時間」會出來呢?這也很容易瞭解:因為你的第一個心念起來了,過去了,就是「過去心」;現在又再起來一個心念,這就是「現在心」;還有一個心念將要出來,那就是「未來心」──過去、現在、未來,這幾個心的次序一點都不會亂,一定是這樣排列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時間」就是這個次序,心念或事情出現的先後次序。當有這個先後次序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時間。但是如果這些心念都沒有了,沒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哪來時間?同時所有的東西都不動了,人還會老嗎?當然不會,因為不會變,你的面孔始終是停留在現在,所有的東西也都不會毀壞。不變就是不會壞。所以當事事物物靜止不動的時候,我們會發覺沒有時間了,這麼一來,很自然的讓我們有一個感覺:那不就是一個永恆的時間嗎?所有的東西都不會壞,我們人也都不會老,這就是永恆!

就在這個時候,我瞭解了《金剛經》。因為套用《金剛經》的句型,就是「時間,即非時間,是名時間」──這句話在平常是不可能成立的,只有在什麼狀況下會存在呢?就是在「永恆的時間」這樣的條件下才可以成立,因為「永恆的時間」就是「沒有時間」。這個時候我才瞭解,原來《金剛經》講的「是名」這個狀況,就時間這個例子而言,它就是永恆的時間。永恆的時間就代表了「是名時間」,也就代表著時間的本性、本質。所以原來「永恆」是時間的本質、本性。當懂到這裡的時候,我才瞭解了《金剛經》。

當時我能夠做到的只有「時間」這個例子,我覺得我瞭解了《金剛經》想要表達的狀況。繼明白「時間」的本質之後,慢慢地我也會解「空間」的問題,瞭解了它的本質。可是其他的例子我就沒有辦法瞭解──當然我所謂的瞭解是真正能夠實踐,而不是機械式地套用一個句型,那是不能實踐《金剛經》的。

後來我又下功夫來瞭解「我相」,那時候做起來還不太困難,因為我所學的佛學裡有一個「觀想」的過程,其中有一步要做的是觀想把自己放大,要放大到多大呢?要放大到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要放大到整個宇宙都是「我」。我真的照那樣去實踐的時候,發覺一件事情:當這個「我」放大到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時,所有的別人都不見了,都被「我」涵蓋了。

一旦真做到的時候,會發覺原先的「我」就破掉了,那個原本定義的「我」本身不復存在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別人,你這個「我」還能成立嗎?當然不能成立了呀!要有所謂的「我」,必須還要有你、有他,才能對應出所謂的「我」;而當別人全都不存在了,都歸於「我」了,大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原來的「我」就消失了,那個「我」的定義就不成立了。這個時候我才曉得:「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原來那個「是名我相」,是整個宇宙都是「我」,已經沒有別人了,因此原本的「我」也就不成立了──這是我瞭解的第三個例子。

當我會解「時間」、「空間」和「我相」的問題後,就愈做愈會做,但每一個都是要很辛苦的,經過相當的努力才能夠做到。而《金剛經》的句型是要實踐的,不是照著唸就算了的。因為照著唸一唸,並無法達到那個狀況,想要達到那個狀況,是要經過奮鬥的。

後來有機會我再探討,什麼是「迷信」?什麼是「一心淨信」?在不斷的探討中,我又懂了一些事情,懂了什麼呢?「信即非信,是名信」,這個「是名信」,要有什麼條件呢?要做到「信」就是「不信」,這才是「一心淨信」。這要怎麼做呢?

我舉一個例子,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會,比如說我姓「梁」,而且我相信自己姓「梁」,已經相信到不必去相信,這就是「信即非信」──這樣子的「信」才叫做「一心淨信」。如果對於我的「姓」,我還要相信,沒有達到可以不必去相信,我還得告訴自己必須相信我姓「梁」,如果這個狀況出現的話,是不是我有問題啦?什麼問題呢?不是我的頭殼壞了,就是我的身世有問題,對不對?

所以《金剛經》所講的「一心淨信」,就是要信到不必要去相信。前面那兩個例子各位聽了以後,或許有些人還不知道我在講什麼,這個例子聽來也許更加淺白而實用。我們可以說《金剛經》不只是一個理論,而是要在我們日常生活裡一個個努力去實踐的。

當我瞭解這一點的時候,就回想這些年來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第一個是大家知道的,我們曾舉辦五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並出版了論文集;現在又發行了《佛學與科學》期刊,這是在做些什麼事情呢?

以《金剛經》的角度來看,佛學當然是佛法;科學則是外道,它不是佛法嘛!而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就是在做「佛學,即非佛學,是名佛學」,是不是?所以我們辦這個期刊,其實就是在實踐《金剛經》。我們讓這兩個極端相反、彼此原不認同的領域相互溝通,因而發覺它們之間其實是相通的,很多地方是一致的。現在我們所做的努力,有一部份已經有成果了;有一部份還在努力、還在進行中,這不就是在實踐《金剛經》嗎?

此外,我們也提出了「貢獻即報酬」的財富定律。貢獻是付出去的,而報酬是要賺進來的,這兩者本是截然不同的啊!當我們瞭解「貢獻即報酬」,不就是「貢獻,即非貢獻,是名貢獻」,豈不是又在做相同的事情嗎?

那麼,我們再想想看,每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之後,慢慢成長、茁壯,後來又再衰老,最後的結局一定是死亡──從生到死,中間不是有很多歷程嗎?我們常常會為小孩子講他們喜歡聽的故事,就是一個小王子被人家陷害了,他經過多少奮鬥,把壞人打敗,最後終於把王位奪回來了──這是一個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

這失敗和成功又是《金剛經》的「失敗」,即「非失敗」。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喜歡這樣的童話故事啊!我們喜歡的是究竟是他前面的生,或是前面的失敗,或者是他後來的成功呢?其實我們對這兩個極端的「生」和「死」、「成」和「敗」未必喜歡,我們喜歡聽的是中間的過程。這中間過程是在做什麼?就是在實踐《金剛經》,讓兩個非常極端的「相」,或是兩個非常極端的「結果」相等,也就是讓兩個極端相等。我們有興趣的是讓它們相等的這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在奮鬥嗎?開始很艱苦,後來奮鬥成功了,中間的奮鬥過程就是故事,就是大家最喜歡聽的故事,或是最喜歡看的戲劇。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演一個故事,以我的瞭解來看,每個人事實上都在實踐《金剛經》,都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當然,有些皇帝開始繼任的時候,國家很興旺,可是在他的手上最後卻搞到滅亡了,也有這樣的故事。而大家喜歡看的不是它滅亡的結果,而是中間的過程──這使我覺得很好笑、很好玩,原來人們是喜歡《金剛經》的,而且這個喜好是天生的。

我們再來看看人間,佛經常說:「三界如火宅」,住在火宅裡的人,總想趕快逃走;又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更想趕快脫離;還說我們這個身體是臭皮囊,要趕快把它丟了──這是一套離世、棄世的說法。又另有一套說法,是要「建立人間淨土」。要建立人間淨土,在火宅裡、惡世裡怎麼建?這兩套想法是矛盾的。

就我們現在所知,這個世界的確不夠美好,有許多不圓滿的地方,可是我們可以把不完美的建造成完美,也就是我們可以莊嚴佛土。這個佛土不莊嚴、不清淨,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變得莊嚴、清淨,這不就是「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嗎?我們如果能夠運用《金剛經》的力量──它是一個自然的力量,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動力──就能建立人間淨土,就像我們那麼喜歡看戲劇、小孩子喜歡聽故事一樣。事實上,這些都代表了我們人在天性上,就是要去實踐《金剛經》的。我們最好的實踐方式,就是把這個不理想的人間,建造成人間淨土──這中間建立的過程,就是在實踐《金剛經》。

現在我想藉這個機會,和各位一起來思考建立人間淨土的構想。我們不要以為人身不重要,在我的眼中看起來,我們人是六道之中最重要、最尊貴的。為什麼會這樣講呢?我們都知道在佛經裡講到一件事情,就是彌勒菩薩的降生。彌勒菩薩早已經是等覺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了,但卻沒有辦法在兜率天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找一個機會降生人間,有了人的身體以後,才能修成無上正等正覺。

經典裡既然這樣寫的話,就顯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家不要輕易忽略了:無上正等正覺在天上是修不成的,一定要到人間才能完成!那就表示人間是最適合修成無上正等正覺的環境,沒有比這個地方更適合了,連天道都不如我們人間!而且佛經裡面也講「成佛在人間」,不是在天上。既然人間這個地方是這麼適合修行的環境,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改造得更好一點呢?為什麼不知珍惜而要趕快逃離呢?這不是和法界真理相違背了嗎?所以我們目前必須要做的是把人間改造得更好,讓宇宙所有的生靈都願意來人間投胎、修行。

今天上午的演講是介紹「中國女紅之美」,原來以前中國的婦女用一雙巧手,把美在日常生活中生動地呈現出來,不但美化了環境,也轉化了心境,可惜的是都被現代的人給遺忘了。這些美的境界不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嗎?為什麼不好好善用智慧,在生活中創造出真、善、美呢?當外在的環境能夠改造得更好,而我們又把正確修行的方法留下來,這世間就會有更多人修行成功。而彌勒佛也才能夠有一個好的環境來降生,甚至於會出現很多彌勒佛也說不一定。

或許有人會問:「修到無上正等正覺以後,會到哪裡去呢?」一般的想法好像修成了之後,應該回到佛的世界去──其實不然!既然人間已經是淨土了,這裡就是佛的世界,一旦修成了以後,還可以再來啊!這樣子的話,有經驗的、成功過的人,就會來得更多;那些還沒有修好的人,不就有更多更好的老師、綿綿不斷地來教他們、幫助他們成功嗎?如果像現在一般的想法,修成以後就走了,不來這個五濁惡世了,那麼留在這裡的人,就愈來愈沒有人懂佛法,愈來愈不會修了。我想大家都不願見到這個狀況出現。我們既然瞭解了人身的尊貴與人間的重要,假如大家都認同「建立人間淨土」這個理想,那麼在想法與做法有了這樣重大的改變之後,我相信會創造出更好的成果,我們的世界將因此而改變,並且日趨真、善、美。

大家或許會想:「人間淨土」的構想太偉大了吧!其實做起來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從最小的單位開始,也就是可以從一個小家庭開始,從夫妻兩個人開始,就可以建立一個人間淨土;以後有了孩子,又可以把孩子算進來。你也可以在工作的場所,和你的同事開始建立,最後把整個公司都變成人間淨土;同樣地,你也可以關心周遭的人們,大家同心協力,促使人間淨土早日實現。

我們今天成立「中華圓智學會」,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回顧以前,我們在佛法的修行上做了很多努力,並把這些修行的經驗,盡力分享給世人。我們舉辦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因為現在是科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想要建立人間淨土,必須要瞭解科學。我們也提出「貢獻主義」,因為要建立人間淨土,必須瞭解現在人類的經濟活動方式,還有什麼部分必須修改、調整,才能實現這個願景。同時每個月我們在月涵堂舉辦公益演講,邀請一些有專門學養、經驗豐富的人來講述怎麼樣讓我們的生活更趨近真、善、美。由這些有經驗的人把他們的成果、經驗匯集在這裡,提供給各位參考。

這些活動我們已經做很久了,當我們開始做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而做,到最近我們要成立「中華圓智學會」的時候,才發覺原來都是為了建立人間淨土在做準備的工作。我今天很高興地向各位說,「中華圓智學會」就是我們想建立的一個人間淨土,希望有心建立人間淨土的人士共襄盛舉。大家把自己的才能奉獻出來,這個人間淨土就會繼續擴大。如果各位今生修行還沒有成功,下輩子還想找一個修行的好場所,歡迎投胎到人間淨土來繼續修行;已經修行成功的人也歡迎再來投胎做人,繼續為人間淨土貢獻心力。

人間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完成修行的使命,同時又讓這個世界、宇宙愈來愈趨近真、善、美,而且綿遠流長,永不斷絕。那麼,大家就不用擔心百年之後魂歸何處了。今天我的講題就報告到這裡。

(本篇係梁智崇居士於2000年9月10日下午,假台北清大月涵堂,舉行「中華圓智學會」成立大會之專題演講。由張春美記錄,梁玉明、呂秀玉、左慧玲整理完成。)


編後記………………哲智


大約於公元前六世紀的遠古時期,相傳佛說《大般若經》計有四處十六會之典故,《金剛經》即為其中之第九會;它的經義在啟迪人類到達不生不滅的般若智慧。

《金剛經》不僅是一部修心成道的最高指導原則,同時亦是幫助人們待人處事,增益人間生活安祥和諧的重要寶典,其精義在本書中有明晰的點化,期能有助於人們的修行之道。

本書的主講人梁乃崇居士,早年在中研院物理所研究,曾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論文,並擔任清大物理系合聘教授,培育科學人才。又因緣際會,修習佛法,並師承華藏上師,以宿根故,修持深厚,證量深邃,終得師印可,法名智崇居士。

梁居士素來即對《金剛經》有獨特體悟,並數度受邀於海內外各地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本書《金剛經現代直解》共計六講,即依據梁居士在美國芝加哥靜思堂講述四講及馬來西亞吉隆坡圓智精舍講授七講之錄音資料,予以結集成書,以饗有緣人士。

《金剛經》之漢譯,歷代阜越的譯經師至少有六位九譯,其中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的漢譯本最早譯出(約於1600年前),譯文簡鍊流暢,並富文采,廣受持誦,流傳最廣。緣此本書經文敬用羅什法師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選用新脩《大正藏》編號第235號及其校註之版本,並經梁居士之確認。

此外,《金剛經》之各種語文版本甚多;茲摘選通曉英、梵、藏文的當代佛學研究學者孔睿(Edward Conze)之1958年倫敦版英譯本於附錄中,便利海外華人子弟參考。同時亦敬錄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利持誦。另外亦收錄三篇梁居士有關《金剛經》之論述,俾加深對此經的了解。

本書之完成,除了感謝作者慈悲利益眾生之外,亦得力於左慧玲、呂秀玉、洪文斌、梁玉明、陳仁慧、陳志銘、陳雲卿、張春美、楊善鴻、羅敬賢等諸位同修的協助,或承擔演講錄音、或記錄整理、或電腦文書處理;同時在編輯期間承蒙林光明、陳國鎮、顧偉康等先進的寶貴意見,謹此一併致上誠摯的謝意。

哲智 謹識於 BODHGAYA 2000.11.17

讀   者   推   薦



汪滿妹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ㄒㄧㄢˋ)如來。

作者智崇居士  (梁乃崇教授)說:
「《金剛經》是修行成道的最高指導原則,亦是待人處事、增進生活安詳和諧的重要寶典!」
「入解脫門前,相是禁錮心靈的牢籠;出菩提路時,相則是菩薩創造美善、度化眾生的玩具。」
「凡是被知的都是相,而相是禁錮心靈的牢籠;唯有達到『是名』的狀態,才能『無住生心』,才能享受真正的自在。」
「《金剛經》是經過佛陀特殊設計的,光是讀誦(口誦心持)就會有『淨化』心靈的功效!多讀更可離相顯性,獲得直覺、般若智!」

《金剛經》是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它的「X即非X,是名X」可以調整矛盾、超越二邊(放下偏執),使我們的心量變大,般若智慧油然而生,因此能做整體觀與長遠計,並能有彈性地適時調整流程,行事因而更趨圓融;生活與生命因而處處展現活潑潑的盎然生機,不斷享受自我超越、向上提升的樂趣。

毛毛蟲尚可破繭而出,蛻化為彩蝶,蹁躚於天地之間;人類更可藉著修行,褪去三界六道的層層束縛,超凡入聖,達到世出世間任我遨遊的自在境界。




戴賢會

◎「須菩堤,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若有此經即為有佛」,《金剛經》是佛的代表、真理的代名詞,是修行人不可獲缺的經典。

◎不長不短、不難不易。「金剛經」即非「金剛經」。  

◎從不懂到懂讓自己的「心」轉一下吧!把煩惱轉成菩提,即可讓煩惱即非煩惱,煩惱即是菩提。  


回上一頁


圓覺文教基金會 地址: 台北市襄陽路六號2樓
電話::02-23893366 傳真:02-23619265
網址:http://www.obf.org.tw E-mail:service.oah@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