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滿妹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是的,眾生皆有佛性,都是未來佛啊!更何況或許無始以來,我們已經修行了很久,做過不少的努力呢!所以眾生皆是平等的。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連一個個念頭的起起滅滅皆是輪迴啊!作者說:「只要有變動,就是輪迴。」真有當頭棒喝般的震撼!
經文說:「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作者補充:唯做到「愛即非愛,是名愛」,方能不受羈絆,真正解脫自在。
(彌勒品)眾生修佛菩提的五性差別:
凡夫種性——事、理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也就是眾生。
聲聞、緣覺種性——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亦即能做到,但並不了解。能進入羅漢和緣覺乘,定力很高,智慧比較不足。
菩薩種性——末法眾生想達到如來最高境界,當先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佛果種性——一切眾生都有機會證十三地圓覺,遇善知識,有的學到頓法,有的學到漸法。若學到如來無上乘的正修行路,無論根器大小都成佛道。
外道種性——若眾生很想修行,也求教於有修行的朋友,但遇到的都是有邪見的人,得不到正確的了解,於是成了外道。
(清淨慧品)一切眾生及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凡夫隨順覺性——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梁老師說:「淨解」即能把煩惱解掉的一套見解和道理,是思維的,可以不斷修正的。然而理性思維心若沒得到修練,仍不清淨,是得不到「淨解」的,就只是個「凡夫」而已,連「凡夫隨順覺性」都還沒達到!)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梁老師說:「見覺」即直覺感受——feeling,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有了直覺感受——feeling以後,解礙消除了,但見覺又成被知的,於是又住見覺,因而又變成覺礙。)
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梁老師說:就經文所敘的深度而言,應是八地到十地的菩薩,因為八地是不動地,證無生法忍,才合乎「礙已斷滅,無滅礙者」;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必須做到能知與被知對消之後,進而能所雙超;也就是做到了《金剛經》的「是名」狀態。這個地方弄得好是任病;若弄不好是,根本就是瘋子!)
如來隨順覺性——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關於「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的說法,作者補充:「程度不在『如來隨順覺性』的修行者,不宜用理解心修之;『無分別』不是嘴巴講講就可以,要真的做到才行!」修行除了要有正知正見外,還得實證實修才算啊!
人生的目的就是來修行的,而世界是為眾生修行而生,所以一切老病死、憂悲苦惱、淫怒癡,俱是為修行而設,一旦體證不二實性,便能解脫自在。〈彌勒品〉有「菩薩清淨大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真誠發願,終能實現。
|
|
|
|
孔福龍
「當如來還是凡夫的時候,是怎麼修行的?」《圓覺經》裡有十二位菩薩輪番向釋迦摩尼佛發問,這是大弟子文殊菩薩率先提出的問題。梁老師在本經直解中說:「(第四品)金剛藏菩薩的問題一解答,世界所有問題都能解答了。…永斷疑悔,沒有疑問。」十二道問題,老師弄懂了第四道即如此!哪我們呢?
|
|
|
|
林淑女
《圓覺經》全名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多羅即契經,意即契合佛理及眾生根機的經,了義即究竟義,所以是契理契機究竟義的經典。
非常讚嘆梁老師是位深心修持,直了佛性的覺者,深刻體悟佛陀如來的大圓覺之清淨妙理,因此在透過梁老師所闡釋的《圓覺經現代直解》,活像自己正參與了這場盛會大典,精彩絕倫,摒息讀來一氣呵成,愛不釋手!
非常感動於法會中十二位大菩薩是如此貼心的善心人啊!殷殷切切代我發問了心中長久以來難解的疑問?更無法思議佛陀的回答是如此,妙喻精簡切要、字字珠璣、扣人真心,有心學佛的佛子們,切不可錯過這場殊勝法會。相信您一定會跟我一樣讚嘆不已!滿心歡喜!並且發願信受奉行。
|
|
|
|
戴賢會
這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除了保有一貫易懂的筆法去解釋深奧難懂的《圓覺經》外,每章之末還有許多師兄們寶貴的問題,而梁老師也都會有精湛的解答,有助於修行人修行解惑。
|
|